消化不良也是一个万金油一样的主诉,好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消化不好,很多时候是因为不爱吃饭、不长肉、口臭、大便不成型或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那么,究竟什么是消化不良呢?这次介绍一下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者反酸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症候群,且需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者代谢性疾病。
目前我国缺乏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的统计信息,但是已经成为儿科消化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身心健康。
根据2012年《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需要对消化不良的症状进行评估,上述症状可以反复发作,也可以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以单一症状为主,也可能多种症状叠加。所以要全面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了解症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果有消瘦、贫血、夜间痛醒、持续反复呕吐、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报警症状需要及时进行相应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对于初诊的患儿根据症状选择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胃镜或钡餐、腹部B超、肝肾功能等,必要时可进行胃电图、胃肠道动力、胃肠道压力等检查。
目前儿童FD的诊断标准是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至少2个月,每周至少出现1次,并符合下列3个条件: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脐上)不适或疼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2.症状在排便后不能缓解,或者症状发作与排便频率、性状改变无关;3.症状不能用炎症性、解剖学、代谢性或肿瘤性疾病等原因解释。
儿童FD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如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心理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疗多根据患儿的症状进行综合治疗,旨在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包括像家长和患儿宣讲疾病相关知识,引导患儿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善,去除相应诱因。另外可以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与进食的关系,选用一些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
除此之外,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心理角度关注患儿的需求,重视情绪在发病中的作用,也对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有一定治疗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