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第一次对“九重天”产生兴趣是在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因为里面的玉皇大帝据说居住于九重天。当时还没接触学习到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所以当时看着西游记的时候脑海中对神秘的天空非常的向往。
我记得自己当时最迷惑的就是西游记里经常出现的白色雾气是不是我们经常头顶经常看到的那白白的云彩,是不是真有不同类型的神仙站在云层之间。
随着自己的成长才逐渐知道西游记那属于志怪小说的范畴,也就对天空不再抱有儿时的幻想了。虽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时不时能听到大家提到九重天。
在我们璀璨的历史文化中,九重天在不同的时期被大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而有的一直延续至今。
首先就是“九重天”的本身含义,即天有九重,围绕这个含义,对于九重天的划分比较出名的有以下两个:
道教划分的九重天
《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曰:天以不见为玄。
上述可以看出道教从层次的角度把天分为了九层,每一层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古统治阶层划分的九重天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上述可以看出传统的统治阶级是按照方向对天空进行的划分,也就是把整个天空类似切大饼似的分成了九块。隐隐有对应九州的意思。
除了九重天划分本身,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对九重天的用法在逐渐的丰富。在实际文化生活中古代常以九重天代指朝廷,帝王等,特别是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中比较常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以上是唐代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的诗句,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初三课本里安排学习的一首诗词。他的意思是说“早上上朝的时候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这里可以看出作者韩愈在写这首诗的用“九重天”代指了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