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选择一蹴而就,还是不断试错?

选择一蹴而就,还是不断试错?

作者: 寻松点点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14:54 被阅读0次

    一蹴而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yī cù ér jiù,意思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出自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哪有什么一蹴而就,都是不断试错,偏差改正过来的。

    在生活中的一个模型:在领导那里把活接过来,然后私底下找其他人寻求资料和帮助,等项目完成结束,他自己再把成果往上一交,所有项目的功劳于是名正言顺归于其下。

    在这个案例中涉及三类人物:领导甲方、接项目的乙方、接锅的丙方。

    image.png

    来分析他们的心理:
    :只关心项目对还是错,其实可以抽象成为布尔模型:0表示错误,1表示正确。
    :只关心接到项目与否,也可以抽象为布尔模型:0表示接不到,1表示接到。
    (为了区分两个0,1.在表示甲采用:0_甲,1_甲;乙采用:0_乙,1_乙
    :项目的具体处理过程。比如如何做、需要哪些资料、人力物力财力分配等等一些构成多维向量的条件元素。

    image.png

    甲、乙只有0,1两个状态,而在丙端则需要负责处理和输入。很多表面上看似一蹴而就的项目,背后更多的是在丙端的试错、偏差改正最终形成一个可靠的方案进行输出。

    就比如高考前有三次模拟考试、房屋建筑设计会提前进行建模、产品商用投市前会有工程样机、程序代码push前都会调试Bug等等这类建模的行为都在为了一蹴而就试错准备。

    看似表面上的一蹴而就,隐藏了背后多少的试错偏差改正。

    因为思维具有惯性,看到太多一蹴而就的表象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很多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一些很微妙的心理状态:

    自卑和鄙视的心理

    还是拿学生来举例吧,这个样本群体具有代表性,毕竟大多数都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比如考试成绩公布后,看到别人考得比自己好,就会产生自卑的想法,觉得自己不是很聪明的样子。但人具有自我安慰的心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找一个成绩比自己低的人来安慰自己“比我差的还大有人在”,莫名产生一种对他人的鄙视。

    高考结束后,选择大学了。A去了某985的TOP20高校、B去了某211高校、C去了某普通高校、Z选择国外的学校。这些都是一蹴而就的结果,于是也就很容易产生了上述说的鄙视和自卑心理。什么海外留学的鄙视国内高校的,985鄙视211的,211又鄙视普通高校的。
    (当然,具有这部分心理的只是少数人,我这个时候就得把高斯正态分布请出来了,大多数人还是在靠近数学期望\mu的部分)

    Gaussian Distribution

    结果还是过程?——避免二元论看问题

    表面上的一蹴而就是结果;试错偏差改正是过程。那么是结果重要呢?还是过程重要?

    2是一个巧妙的数字和思维方式。就拿刚才说过的布尔运算:只有0和1,计算机底层也是采用二进制的。

    人的性别为男和女(这里或者说大多数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和雌性,避免有人觉得不严谨,还是把高斯请出来,我们说的都是普遍情况,靠近数学期望\mu的部分。至于变性、无性生殖的动物特殊情况另作考虑)

    一周七天也分为工作日和休息日。

    汽水有可口可乐,对应的也有百事可乐。

    电脑的CPU有牙膏厂英特尔,对应的就有AMD,YES!

    有白天,对应的也有黑夜。

    等等。

    似乎正是这些我们熟悉的二元化事物让多数人的判断方式便是非此即彼。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特别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来着。

    回到结果重要呢?还是过程重要?的话题上来。
    避免二元看问题,所以既不是结果重要,也不是过程重要,而是既要看过程又需要看结果。

    这次以人事考核制度为例子。2019年在互联网界的热门话题就是996制度。现在视乎狼性文化在企业管理盛行(其实完整的信息是狼、小白兔、狗三类的。好像传话游戏一样,部分信息丢失了),KPI考核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在某个奇怪的管理学派中:
    一个团队要发展,没有这种:贪、残、野、暴的精神是不行的。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我从某个奇怪地方直接Copy过来的。

    小白兔:被他们定义为能力不足,不思进取、只会消耗内部资源的那一类。

    :被定义为有能力,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一类

    其实就是对群体依据价值观和能力进行分类,用狼呀、小白兔呀、狗呀来形容我是很不习惯的,下文就是规定这么称呼:
    :价值观没有大的错误、有能力处理事情的人:A类
    小白兔:价值观没有大的错误、但没有能力出事的人:B类
    :价值观和大众有偏差、但有能力处理事的人:C类

    那为什么没有价值观和大众有偏差、又没有能力处理事的人的分类呢?
    额,企业一般会招聘到这样的人嘛?

    如果只看结果:
    那么就容易形成了追求数据的形式主义。通常的情况就是为了追去数据造假、违法手段获取结果等等一系列不健康的行为。这个时候C类价值观和大众有偏差、但有能力处理事的人春风得意。可数据造假和非法行为不是长久发展的渠道呀。所以,一般C类人是不考虑留的。

    如果只看过程:
    先说一个事,某产品推出运动健康项目,鼓励人们出门运动,然后通过运动的步数兑换人民币。鼓励人们运动健康是好事情呀,所以这个项目挺受市场欢迎的。但实际的情况是,有的人站在原地,一天都上下摇动手机。如果只是看重过程,那么B类价值观没有大的错误、但没有能力出事的人的将会成为主流部分。
    高中那会,有个同学让全班人都心疼。全班同学就Ta对学习投入的时间最长,人也是最为勤劳的,可就是每次成绩都是不理想。
    重复简单的事情,虽然有意义,但价值真的不大呀。你会算加法,那么算了一年的1到100之内的加法和别人一个月学了微积分、数据处理、数据挖掘价值是不一样的呀。所以,一般B类人是不考虑留的。

    那么就剩下A类价值观没有大的错误、有能力处理事情的人这个群体了,于是为了方便不像我这么大费周章写价值观没有大的错误、有能力处理事情的人,他们就取了个简单的词狼性

    所以完整的狼性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群体的分类划分,去劣存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据集合的筛选。不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理解称为要把小白兔、狗之类的群体也要培养成为的意思了。

    其实我对完整的狼性管理并不排斥,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对数据群体的筛选,择优而存。但那套被人删减掉信息大肆宣传的奇怪管理真的不敢恭维。

    管理学上,我比较喜欢的是木桶理论——竞争与合作。

    木桶
    小时候,家里人就经常教育,人的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但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很好地拿起杯子。
    每个都有自己擅长和不熟悉的方向,在竞争中合作是我喜欢的方式。一起做事的人能应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互相弥补各自的短板。

    所以,看一个人,既要看他的结果也要看他做事的过程。即看结果也看过程。

    小结

    1. 哪有什么一蹴而就,都是不断试错,偏差改正过来的。
    2. 结果还是过程?——避免二元论看问题,即看结果也看过程。
    3. 竞合关系
    4. 本文只是《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阅后瞎扯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选择一蹴而就,还是不断试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uo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