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鱼浆制品吉古拉,碳香与鱼的鲜味交融,品尝时光中的渔港黄金岁月

鱼浆制品吉古拉,碳香与鱼的鲜味交融,品尝时光中的渔港黄金岁月

作者: 古墓狂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8-19 08:51 被阅读0次

大家好,欢迎关注智在怪谈,每日一文,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让文化流淌在舌尖#海鲜美食#

海鲜与相关制品,向来是滨海城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你爱吃鱼浆制品吗?我媳妇家在南中国最大的渔港神泉渔港附近,每次跟她回家,就遇到各种鱼浆制品,鱼丸、鱼饺、虾丸、虾枣、鱼卷……分辨它们太麻烦,干脆全部混在一起打火锅就好。

可别小看这些吃起来好像都差不多的鱼浆制品,在你轻视他们之时,他们可是滨海城市在不同时期与文化交互影响的最佳见证人。今天的和大家讲讲,就是烤得焦香在中国台湾基隆港被称作“吉古拉”的长条鱼浆制品。


很多第一次看到这种食物的小朋友会问,这不就是在大城市便利店里,关东煮里常见的食材竹轮吗?为什么还要帮他另外取一个名字呢?其实,吉古拉正是竹轮在日文中ちくわ(chikuwa)的发音。现在,我们就要来说说这竹轮漂洋过海来见你的故事。

要谈起竹轮迁徙的旅程,就得先从鱼板(蒲鉾;かまぼこ)的故事说起。如同许多食物诞生的传说,总会配上一些传说中的人物,像是从来没见过左宗棠鸡的左宗棠。鱼板诞生的传说,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功皇后在出征朝鲜半岛之前,将鱼肉包裹在长矛上,加以烤制后食用而诞生的。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听起来很像我们去野外烧烤时候,烤的棉花糖呢?

不过,这位烤棉花糖的少女,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人,到现在大家都还是不太确定。因此,蒲鉾真正出现在文献记载上的时间,是到了公元 1115 年的时候,记录宫廷摆设、筵席等规范的《类聚雑要抄》一书里,才有绘制称为蒲鉾(かまぼこ)的鱼浆料理。而在 1528 年的《宗五大草纸》中,也有着类似的记载“かまぼこはなまず本也。蒲のほをにせたる物なり”(日文翻译:蒲鉾是以鲶鱼肉制作成蒲穗样子的食物)。由此可见,鱼浆制品在很早以前就进入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之中。

进入十七世纪以后,原本用烤的蒲鉾,进一步发展出将鱼浆涂抹于木板上加以蒸煮的“板蒲鉾”,从此划分为蒸的蒲鉾与用烤的竹轮两种不同的称呼,故事的主角竹轮,大概也就是此时和鱼板分开成两种不同的食物。但基本上,蒲鉾一词有点类似台湾南部说的黑轮,潜移默化中被用来泛指大多数的鱼浆制品。

故事讲到这,我们再把视线转回台湾,也就是吉古拉抵台前夕的清朝统治时期。早期来到台湾定居的汉人们,就已经有把渔获加工成鱼浆制品的饮食习惯,不过大多只是将白肉鱼做成鱼丸而已。至于炙烤管状的竹轮、蒸煮板状的鱼板都还没出现。


1895 年,随着甲午战争的落幕,台湾也正式进入日本的统治,作为本岛离日本最近的港口,基隆也很快地聚集了不少到此寻找新天地的日本移民。在 1910 年前后,鱼板与竹轮等日人习惯食用的加工食品也就这么来到台湾。创立于 1916 年的松元蒲鉾店,虽然比不上 1912 年开设的松元蒲鉾店来得早,但却是今日基隆市义二路一带(义重町)唯一留下,能供我们想象昔日蒲鉾产业荣光的建物了。

据当时的调查显示,基隆市所制造的鱼板、竹轮与鱼丸,不但是全台湾中质量最优良的,而且在全台湾 35 间蒲鉾工厂中,基隆就占了 4 间,数量排名第 2,只输给台北州的 10 间。而且,台北工厂的原料仍然是由基隆港取得。甚至一度获得当时日本总督府水产局官方认证的“美味鱼浆制品之都”。

不只是蒲鉾店林立,1920 年代日本统治者与基隆民间合力的“鱶皮加工”产业的兴起,也是当时尽量利用海洋资源的证明。鱶(ふか)其实就是鲨鱼。诚如前面提到清朝统治时期用来制成鱼丸的白肉鱼原料,其实也包含了鲨鱼,但是早期渔民以拖曳网鱼为主,也就是今日依旧常见的牵罟(khan-koo)技术,要捕捞到鲨鱼并非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大多也只取鲨鱼鱼鳍,进一步制成高价的鱼翅贩卖,毕竟渔获若是没有立刻进一步处理的话,鱼肉很容易就会变质甚至腐烂而无法食用,加上未经处理的鲨鱼肉也不好吃(鲨鱼通过皮肤排出尿液),因此食用鲨鱼肉或将其加工成鱼浆制品的状况并不普遍。

本岛位于炎热的亚热带,食物与原料的腐败速度极快,使得蒲鉾制造业在发展上并不容易。——上妻定道,〈台湾に于ける水产制造业〉,《台湾水产杂志》,1940。

这样的状况,在进入 1930 年代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动力渔船与冷冻技术的引入,加上当时北台湾最大的渔港在基隆滨町(后来的正滨渔港)落成。台湾北部包含基隆的渔民开始以汽船拖网进行捕捞,得以到距离岸边更远的渔场作业,往北可到东海甚至是日本邻近海域、往南则可远至巴士海峡一带。作为东北角最主要的鲨鱼渔场,从基隆到宜兰外海一带,都可以发现捕捞鲨鱼船只的踪迹。

虽然得以捕捉到大量的鲨鱼,然而船上存放渔获的空间有限,渔民大多也习惯像从前那样只取鱼鳍,即使整头鲨鱼运回岸上,其余的部分大多也直接舍弃不再利用。有鉴于此,当时的台湾总督府与台湾渔业相关人士,便希望能够加以活用鲨鱼肉与鲨鱼皮,以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于是,自 1927 年起,基隆社寮岛(和平岛)上便设立“鱶革加工工场”,将鲨鱼皮加工成质量良好又强韧的皮革,除了出口至美国,同时也输送到日本内地制成皮鞋、拖鞋以及皮包。而鲨鱼捕获量也逐年增加,至 1935 年时已达每年捕获大鲨鱼 12 万尾、小鲨鱼 160 万尾,根据 1936 年 1 月的报道,光一个月内向日本内地输送的鲨鱼皮更达八千张之多。

过去台湾人虽然会将包含鲨鱼在内的白肉鱼加工成鱼丸食用,但是相较于其他的白肉鱼,鲨鱼难以保存、味道又不如其他的白肉鱼鲜美,食用频率并不高。但为了将鲨鱼肉使用得淋漓尽致,当时的饲料工业营业所,便不断研发各种加工方法,像是将鲨鱼肉制造成当地小吃甜不辣,或是制成鱼板与竹轮等食物。在 1937年,日本水产株式会社甚至设立了基隆竹轮工场,以因应逐年增加的竹轮需求,来年生产量更高达 150 万条。


而渔业的各种技术上的迈进,当然不可能单只靠人力就能完成。虽然日治中期前提出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主要政策,但水产技术的发展与水产学校的设立,亦是日本经营台湾各大港口政策中很重要的一环。

1919 年发布的台湾教育令将包含渔捞、养殖与渔船运用的水产实业科目,纳入了实业学校规则中。种种水产技术的发展与水产学校的设立,亦是日本经营台湾各大港口政策中的一环。除了在基隆设置水产讲习所之外,也不定期举办各种讲习会,除了教导渔民最新的捕鱼技术外,亦有制作各种鱼浆制品的课程供一般民众学习。

原本汉人就已有食用鱼丸的习惯,遇上制作技术门槛并不高的鱼板及竹轮,就这么发展出了更好的味道,使得当时基隆的许多家庭自行制作竹轮至市场上贩卖。根据 1938 年的调查,出自家内工业所制造出的鱼浆制品,生产额达 12 万圆左右,而竹轮等鱼浆制造工厂的生产量有 53.6 万斤,总生产额也高达 20 万圆,在当时台湾水产制造业中排名第 4 位。

随着二战的结束与日本人的离去,昔日的水产加工工厂及各种讲习所,也逐渐隐没在历史中。但包含竹轮在内的鱼浆制品,它们他们的旅程却就此停下脚步,留在台湾人的餐桌上,留在基隆人的嘴里,成了日本人乍听也听不懂在说什么的吉古拉。正如我们也早已难以辨别台湾饮食文化中哪些是源自日本、哪些又是源自美国或中国,他们都已经在此处落地生根,长出自己的模样,今天我们都称之为台湾料理。

今日在基隆市区以及正滨渔港,仍有几间纯手工烤制而成的吉古拉店铺,在铁杆裹上鱼浆摆放碳火上烘烤,碳香与鱼的鲜味交融,闻来实在让人食指大动。许多在地人或慕名而来的游客们,都心甘情愿地乖乖排队,等着咬上一口热腾腾刚烤好的吉古拉。下回来到基隆,不妨试试直接吃未经切片、一整根的吉古拉,在齿颊咀嚼中,细细品尝凝聚在时光中的渔港黄金岁月。

相关文章

  • 鱼浆制品吉古拉,碳香与鱼的鲜味交融,品尝时光中的渔港黄金岁月

    大家好,欢迎关注智在怪谈,每日一文,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让文化流淌在舌尖#海鲜美食# 海鲜与相关制品,向来是滨海城...

  • 十一,食意

    荸荠佐果浆,开道百味场。 地珍发禽香,碳火烹兽膀。 南泊米稻糯,东渡鱼籽酱。 试问何为最?小面伴肉汤。

  • 浆水鱼鱼

    小麦面粉做的浆水鱼鱼,配上点野菜,就是一个香

  • 记忆中的鲜味——焖泥鱼

    住在沿海的人,记忆里也许会有那么一个兴趣——装泥鱼。泥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海水生活的小黑鱼。每当退潮的时候,不论渔民...

  • 黄鹤楼

    湖北有座黄鹤楼 飞檐一半雲里头 武昌鱼香鲜味美 仙鹤自古德传流

  • 夏静

    古树身边卧, 鱼戏古湖中。 心系常伴人, 鱼系水中乐。

  • 浆水鱼鱼

    炎热的夏天,浆水鱼鱼是我国民间的一种的一种风味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用纯红薯淀粉制作的鱼鱼配上浆水菜。酸辣...

  • 浆水鱼鱼

    张君辉随笔 浆水鱼鱼,算得上是咱们陕西当地的一道民间美食,也称得上陕西的名小吃,在八百里秦川,秦韵深厚的大西北,应...

  • 鱼浆粉

    高筋粉12.5斤。低筋粉25斤。淀粉1斤。盐、白糖、鸡精、苟蒻粉(魔芋粉)、各150克。海鲜香精、猪肉香精、各25...

  • 浆水鱼鱼

    大侄女和我们“吐槽”我表姐,说是每天表姐送她去学校时,都会在小吃店吃一碗浆水鱼鱼。估计是大侄女还不懂浆水鱼鱼对于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鱼浆制品吉古拉,碳香与鱼的鲜味交融,品尝时光中的渔港黄金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wh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