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下乡支教以后,我终于也需要像普通家长一样,在女儿的学校门口接送点等着排队出来的孩子。等待之余我可以站在普通家长的角度听到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甚至对孩子的议论。
一天,两个妈妈在等着接孩子的时候聊天:“你说老师为什么天天批评我家孩子呢?我们家孩子怎么了?有多大错?前天给我打电话告状,昨天让我去学校我没去,今天发信息又批评,真是瞄着我们了!……”我侧目看去并不认识这位家长,我期待着和她聊天的那位妈妈能问出我想知道的问题,没想到那位妈妈竟然说:“老师都这样,天天不是批评这个就是批评那个,其实就P大点儿事,别理她。”
现在的教育改革真是到了极为尴尬的阶段——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成了教育专家、法律专家、社会评论家,任何人都总觉得这个社会这不对那不好,心中充满了怨气。这股子怨气体现在工作上是消极怠工,体现在生活中是不文明行为,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就成了家校之间的矛盾。
刚刚提到的那两个妈妈大概觉得老师总是批评自己家的孩子,这说小了是偏心因为种种原因不喜欢自己家的孩子,说大了就是老师素质太低,应该去投诉曝光这个老师!
难道老师真的都是偏心眼,就不喜欢你家的孩子?我可以明确地替所有老师回答:不可能!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恪守的原则就是“公平”,面对几十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爱每一个孩子都是老师的责任,怎么会有亲疏远近呢?
那么老师为什么不喜欢你家孩子?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人之初,性本善
每次路上遇到被抱在怀里的小婴儿,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我总是不由得温柔地看着小宝宝,向他或者她微笑。小宝宝们往往也会回我一个天使般纯洁的笑脸。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起点几乎是一样的——平均50厘米高6斤多重,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九扶立,每个孩子的成长初期都差不多。
但是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渐渐把孩子之间的差距拉开了。
六年前,邻居小张家和小李家前后脚都添了儿子,小张与小李恰好还是一个单位的,都在政府机关工作,两人的妻子年龄相仿,两家经常一起抱着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
不过,小张的妻子性格随和,带着小小张出来的时候嘴里不断地给小家伙讲“这是小树,宝贝和小树一起长高!”“小鱼游过来了,宝宝快看小鱼,好多小鱼啊!”,有时候还会见到小张的妻子拿着绘本给几个月大的孩子指着讲着说着……
小李的妻子性格开朗,带着小小李出来的时候也喜欢说话,但是她是跟邻居聊天,声音又亮语速又快。小小李被她抱在怀里总是好奇地看着她眉飞色舞地说话的样子,小嘴一张一张地……
小李妻子对小张妻子说:“我养孩子就是顺其自然,孩子这么小你讲什么他也听不懂啊!到长大自然就会了。”
小张妻子说:“正因为听不懂才要多说啊!”
性相近,习相远
两个孩子一岁的时候,小小张先学会说话。小张妻子带着小小张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小小张不敢松开妈妈的手,小张妻子蹲在离小小张不远的地方不停地鼓励,小小张终于蹒跚着迈开小短腿扑向妈妈的时候,小张妻子幸福地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亲亲小小张的胖脸蛋,说一声“宝贝好棒啊,像小燕子一样飞过来啦!”
小小李先学会走路,在院子里能独立行走之后小李妻子很得意,更是和别人聊天聊得愉快。小李妻子拉住小张妻子:“你呀,就是包办代替!要学会放养,把他放在那里不要管,自然就会走了。”小张妻子不同意:“必要的看护怎么能算包办代替呢?”
有时候小小李会把小小张打哭,小张妻子虽然不高兴但是碍于面子不会批评人家的孩子,小李的妻子总是作势在儿子屁股上拍两下,然后安慰小小张:“阿姨替你揍他!”小小李总是在妈妈背后向小小张做鬼脸。
后来,小张妻子就不经常让小小张和小小李一起玩了。
讲到这里,大家已经可以预见到谁会成为不讨人喜欢的那种孩子了吧?好的教养不是长到一定年纪自然就有的。孩子身上的所有优点确实需要家长着意培养,但是所有缺点只需要家长在不经意间纵容一下即可。
没错,后来两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小小李经常被老师投诉,今天打伤小朋友了,明天在墙上乱画了,后天抢了别人的玩具,最后干脆有一天在别的小朋友被子上撒了一泡尿!小李妻子开始每次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时只好尴尬地赔笑不停地道歉,后来她也受不了了,冲小李大发脾气:“这孩子到底是像谁呀?凭什么每次难听话都得我受着!你儿子天生一个混世魔王我管不了以后不管了!”
小小张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讲礼貌、守纪律、学东西快。今年上小学,小小张很快就适应了小学的学习节奏,和小小李一个班,但是老师让小小张当小班长多多帮助管理小小李。
小李妻子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摊上了一个不省心的小小李,她准备再生一个孩子以免将来自己老无所依。
但是,她不知道,没有所谓天生的乖孩子。
养孩子从来没有顺其自然。自然界也是这样的,小动物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学习练习长大后才能拥有生存能力,小孩子如果想获得技能知识,更是需要学习练习。只有家长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示范、陪伴,才有孩子一次一次自然而然的成长。
这成长的背后,多年以来的习惯培养、性格塑造、关键时刻的指路引导,才是为人父母最难的地方。
弄不清楚这一点,再生一个孩子也是多一份烦恼罢了。
苟不教,性乃迁
小小李可以算许多后进孩子的一个典型,其成因应该追溯到婴儿期母亲教育的方式上。
每个孩子在初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三岁之前有很强的模仿欲。儿童的模仿是方方面面的,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的吸收也是惊人的,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可以在他的童年经验寻找到源头。
而且,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都是我们不曾察觉的。海绵对水的吸收,是很厉害的,但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而儿童的内心对环境的吸收,就有太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穷尽想象的。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的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的,儿童的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的。
所以你看“教育”这个词语的构成,“教”比“育”更重要,排在了更醒目的位置。
教,身体力行是教,以身作则是教,正身明法是教,上行下效是教。
在小小张和小小李的成长过程中,小张妻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停地给孩子讲话、经常给孩子看实物、看图画,无形中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构成了良性刺激,所以小小张早期语言发育早于动作发育。
在语言发育逐渐完善期间,小小张可以通过耳濡目染逐渐懂得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期恰恰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所以,早早会说话的小小张不需要用动手打人的方式来吸引别人注意或解决问题,同样他也不会因听不懂规则而违反纪律。小小张在幼儿园的表现就是例证。
但是对于小小李来说,其实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被妈妈错过了。还记得小小李看着妈妈和人聊天小嘴一张一张地样子吗?那是孩子努力地在模仿妈妈的动作,只可惜妈妈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小小李语言发育晚于动作发育,当孩子不能准确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往往会出现暴躁、爱哭、喜欢打人、破坏等行为。孩子这些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欲求不满,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这样方式得到他人的关注。
所以,幼儿园里小小李就成了让人头疼的孩子,而且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时间里,如果小小李没有得到更加强烈的力量(比如来自老师的严格要求)对他进行改变,他也许会一直成为“老师不喜欢的孩子”。
后话
老师指出你的孩子哪里做的不对,不是不喜欢你的孩子从而只看到你孩子的缺点,而是告诉孩子:希望他改掉缺点让自己更加优秀。作为家长在这个时候比包庇、推诿、问责、等待更有效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巩固改掉缺点后的行为习惯。
把如果说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那么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启他心智的契机也会有所不同。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思想、有教养、省心懂事,但是你是否反省过自己在孩子未定型的时候自己给了他足够的关注、示范和引领?是否让他感受过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精彩?是否让他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
也许身为父母的你已经错过了孩子的三岁以前,那就不要再错过他的幼儿期;如果错过了幼儿阶段,就一定要把握住下一个路口。
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但是一辈子很长,不要太早太快地放弃培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人父母者万万不可只作为一个等待着的看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