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近日,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要求“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和节气、重大节庆和纪念日、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有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读书月、读书周、读书节活动。”
这也就意味着,读书这项活动,不应该只在每年的读书日这一天,而应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与寒暑交替相应,与四时变化相吻。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据说这一天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为了不忘却的纪念,更为了感谢像他们一样的人为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把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去写作,通过书籍的力量,让人类铭记历史,传承文明。
读书,是一项比较私人化的行为,更是一件格调非常高雅,但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享受。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虽有追名逐利之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性。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无论组织怎样的读书活动,都不为过。关键在于,不能把“世界读书日”变成世界读书“日”,让读书这项活动如朝菌,如蟪蛄,不知晦朔,不知春秋。
邀请专家做读书报告、专题讲座也好,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读书沙龙活动也罢,学生们办关于读书的黑板报、手抄报也好,家长进行好书分享也罢,只有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长期坚持下去,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读书活动才有开展的意义和价值,读书的意义才能愈发凸现出来。
最不愿看到的是,所有关于读书的仪式与活动,在读书日一过,一切都戛然而止,一切,都原形毕露。当人们又开始如虫豸一般,匍匐在泥土里,浑浑噩噩的时候,其实,人,应该感到悲哀,更应该扪心自问,深深反思。
读书,难道是为了装模作样?是为了走走排场?是为了赚取流量?是为了博得眼球?读书,如果不是为了眼界的开阔,不是为了精神的丰盈,不是为了生命的厚重,不是为了灵魂的安然,那,读书有什么意义?
人们见面时的寒暄,由“吃饭了吗”变成了“最近忙死了”。忙,是现实中很多人生活的常态,但,似乎又成了一种变态。只是神色匆匆,步履匆匆地向前冲,什么都来不及想,什么都来不及看。没有时间慢下来,静下来,读几页书,品几行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厚度的文字,于是,某种程度上,人的精神世界与灵魂世界早已荒漠化,举目四望,寸草不生,万籁俱寂,死气沉沉,如同跌入了万古长夜,踏上了亘古荒原。
读书吧,不只在读书日这一天,而应该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没有书籍滋养过的目光,是呆滞的。
没有书籍滋养过的心灵,是枯涩的。
没有书籍滋养过的精神世界,是苍白的。
没有书籍滋养过的青春,是没有光泽与弹性的。
没有书籍滋养过的思想,是缺乏深度与高度的。
读书吧,不只读书日这一天。天地万物,都是被阅读的对象,春夏秋冬,都是被阅读的对象,人情冷暖,悲欢离合,都是被阅读的对象。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去读“无字书”。古人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比肩而立,并驾齐驱,可见这两种阅读方式,于人的成长都是有意义的。
像吃饭喝水睡觉那样自然而然地去阅读,让书籍的光芒洒落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映照着生命的每一寸欢喜。让每一粒沉睡在黑暗中的种子,都在书籍的呼唤声中,次第醒来。让每一双满怀期待的眼睛,都能在书籍的凝视中,变得悠远深邃有情怀。
读书吧,当捧起一本书的时候,嘈杂退却,黯淡消失,人,在那一瞬间,变得伟岸,渐渐走向崇高。要知道,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7120328/8d5c324f66fb684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