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电影的高分
就像别人的精致妆容
卸了妆
依然有靓丽的脸庞
无论是多煽情的影视画面还是感人的言语词句在法律面前都不堪一击。《我不是药神》这部日破3亿的电影显而易见的传达了这个观念。影片主要分为两段,前段男主程勇为身患重病的父亲筹手术费开始走私印度格列宁。后半段受正义驱使重新开始走私药品。为钱也好,为德也罢无一例外都触犯了卖假药的法律法规。既然它是一部上座的电影,必须按照国家的审核标准来,于是我们看了开头也就猜中了结尾。
片中除了卖假药坐牢的这条主线外,几乎所有的线都用情感线串连在一起。这些情感不断在烘托情理这件事:比如程勇对父亲的照顾 对儿子的牵挂;黄毛因病离家却藏在内心的怀念;吕受益为了刚出生的儿子想要好好活下去的信念;刘牧师对教会患者的关爱……
这些情感一路伴随着程勇走私假药与白血病患者的利益和道德关系网中,是接近现实主义的求生法则和对家庭的责任,如影片中白血病患者老妇人对警察说的那段独白:4万一瓶的药我吃了三年,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我想要活下去……不难看出来自于底层人民内心的呼喊,而这些情感的直叙也明确地将矛头指向了政府的不作为,白血病患者陷入了残酷的绝境,于是观众很难不将此造成的根源与当时的医疗体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时至今日依然出现在各大体制内的责任推诿。
反过来看,全片出现的负面形象也完全被弱化了。以前出现的警察他们要么缺乏人情味而僵化死板,要么甚至站到了影片中以负面形象出现的资本一方;但是《药神》剧情的特殊设置,让通常代表权威、法律和正义的公安警察无论站在互相对立的哪一方背后,都无法避免其银幕形象的“非正常”负面化。影片中抓捕药贩子的警察内心极具矛盾、他能理解民生苦难又被迫限制于警察身份,同样被刻画得过于现实。
再看另外一个和程勇有过交易的药贩子,曾经他威胁过程勇,利益熏心,将那些患者得的病称为“穷病”。而就是这样典型的一个负面角色。他最终被捕入狱的时候也没有供出程勇的身份。那么,如果警察和药贩子的以传统的影片表现,是不是不会影响故事的走向?这种大胆又极具突破性的反思路的影片处理同样发人深思。
这些人和程勇的相遇最开始出现在上半段的影片中,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矛盾,他们各取所需一方为钱一方为便宜药。也因此基调是比较欢乐的。但是有矛盾才会有故事,所以故事转向高潮时基调变得更为严肃。
除此之外,我们能看到男主内心深处的天枰两端的对抗,一边是善良救助的情,一边是违法制裁的心。男主一直在自我矛盾,第一次的走私是为金钱而倾向了恐惧,他害怕牢狱之灾,所以他放弃了救助,但是吕受益的去世让他重拾良心,从0利润到赔本生意。他正义的形象逐渐明朗。也正是有了前后剧烈的反差,有了矛盾,才有了故事的可看性。
而那些患者集体抗议和被抓补时的沉默,都表现了他们的力量无法与上层抵抗,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做的无谓的挣扎。
看完之后我不禁产生疑问:何谓人性?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我手里握着权利与资源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如果上升到民族社会的话是不是就不适用了?程勇如果不继续走私格列宁,他是不是也没有错?在决定不继续贩卖格列宁的时候,他说:老子又没有患病,你们有今天,都应该感谢老子!不继续会受到内心的谴责,继续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更多的还有社会的舆论压力。但是他最后为正义和社会的责任付诸了行动。就像他之前问黄毛:你是不是特看不起我。黄毛答:是,以前是。
更形象地说,这是一个上升到个人英雄主义的现实主义片。类似的形象有《战狼2》中的冷锋,一位来自体制外的平民,凭着一股道德正义感、自我使命感完成了拯救同胞维护正义的“外交级”任务。从体制外的小人物因拯救了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而一跃成为了社会英雄。这种形象会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但不同于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药神这部受限于法律的制裁,可以说是在正义的面前也是“非正义的”,这是本片最大的突破之处,也不禁让人思考这是否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还是审查标准在慢慢放宽?
在思考的同时,我们依然希望结局是合情合理的。在黄毛去世的镜头里我感受了巨大的震撼,真心与信任给予了勇气的力量,结尾程勇在送往监狱的路上,他看着两旁的病友纷纷脱下口罩,像行军礼般致以最高的尊敬。望着这一幕,程勇眼含泪水。他看到了他们眼里的感谢和无奈,他看到了已经去世的吕收益和黄毛,他看到了他曾坚定的正义灵魂和内心的信仰。镜头放大到他的侧脸,这一刻更加令人痛思……
最终,一个英雄的故事影响到了社会。制度改革,英雄提前出狱。看似皆大欢喜,但是喜剧的根源来自悲剧,悲剧悲无下限。这部电影给人的反思不仅仅是在电影里面,而是在电影“外面”。多少平民百姓还受制于不公平的体制,与社会、与各阶层顽强抵抗着。那么,法大于情,那民真能大于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