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911年7月17日出生的杨绛,
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夕。
她是杨家的第四个孩子。
父亲为其取名“杨季康“,家里人都叫她阿季,
从出生起她就是父亲的心肝宝贝。
也是家中唯一始终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女儿。
杨绛小时候天真浪漫,非常惹人喜欢。
不止姑母喜欢她,
女高师的学生也非常喜欢她,
放学后带她到大学部玩耍,
还陪她一起荡秋千。
年少的时光总是有着无尽的快乐。
杨绛父亲认为所有小孩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
所以在杨绛十岁时,
把杨绛从无锡送到上海读书。
在杨绛的成长过程中,
父亲一直陪伴着她。
杨绛从小就喜欢文学,
杨绛父亲便时常为她买一些书回来,
多半是杨绛喜欢的诗章小说,
如果杨绛对什么书有兴趣,
父亲会亲自把书放到桌面上,
但是见她长期不读的话那本书就会莫名消失不见。
这对杨绛来说是一种谴责,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所有她渐渐学到了更多尊重与诺言的实现。
父亲曾经问她:三天不读书会怎样?
她回答不好过,一星期不读书的话她一星期都白过了。
书对杨绛来说是一种精神粮食。
后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被朱自清挖掘到身上文学创作的潜质,
杨绛开始在他的课堂上创作。
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便是杨绛的处女作。
1932年的春天,
杨绛和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初见,
他们一见钟情。
后来相互打听对方,
打听到的却都是对方已有未婚妻或男朋友的谣言,
但钱钟书执意要和杨绛见一面,
最终才解开了这个误会,
两人也由此表明心意在一起了。
他们在一起之后,交流最多的还是书信,
在书信的落款上,钱钟书总是花尽心思,花样百出。
最经常用的就是“奏章”这个词语了,
因为他认为奏章有“禀明圣上”的意思,
杨绛看到后每每忍俊不禁。
1933年暑假,他们订了婚。
1935年夏天,终于他们举行了婚礼。
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他们举行了婚礼后,
两个人便开始出国留学了。
在留学期间的美好生活期间迎来了他们的孩子,
对于怀孕的杨绛,
钱钟书呵护备至,
不仅承担了大部分家务,
而且陪杨绛早早的到医院检查,
预约好单人病房用来生产。
杨绛生下了一个女儿,
据说这个孩子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
所以医院上下对她都极为喜欢。
钱钟书夫妇给他们女儿取名为钱瑗,
小名--阿圆。
1938年8月,国内的战乱严重,
钱钟书夫妇几番思量后还是决定带着孩子回国。
杨绛回国后曾担任振华女校的校长,
也开始写话剧,
她的第一部话剧作品《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
文革时期,几乎每一个知识分子都牵涉其中,
杨绛夫妇成了最早改造的一批。
他们在文革中受尽苦难,
他们也坚强的熬了过去。
1994年,钱钟书被检查出来膀胱癌,
做了切除手术之后,
钱钟书依旧是元气大伤,
反复起伏的病情让他再次住进了医院。
在钱钟书住院的期间,
女儿阿圆也因肺癌晚期病倒了,
最终钱瑗于1997年的3月4日去世了。
钱钟书最后于1998年12月19日也离开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杨绛先生深居简出,
只与钟爱一辈子的书和属于“他们仨”一辈子的回忆相伴。
2016年5月25日凌晨,
杨绛先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105岁。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在杨绛的105年漫长的人生里,
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
但她始终不改初心,
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
钱钟书曾给予她一个至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守着自己都一片净土,
一室书香不卑不亢的过完这一生。
人生路漫漫,愿我们都被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