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婚礼越盛大,婚姻越幸福。
人生分时间和空间两大区块,空间套用在时间上摩擦生热。于是从古至今,我们给自己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仪式,使所谓空间在不同时间折叠伸展。比如,过年,“辞旧岁,迎新年”,大年初一眼一睁,提醒自己往事在后,这是新一年实现新目标的第一天。这就是所谓约定俗成的,类同于“婚丧嫁娶”的大型仪式,但此类仪式对参与人员会从精神到行为都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所以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自身的仪式感,而不是仪式。
1
仪式感,是对贫乏而苍白的生活某种不容戳破的保卫。
有这样一个段子:公司里的几个小姑娘,每天挤地铁上下班,一身臭汗,无数抱怨。但每天下午,约好了一起去楼下的星巴克,人手一杯。咖啡的香雾后面一片春光妩媚的恣意美好。
写段子的人说:你们每天少喝一杯,拼车上下班多好。
答:没有星巴克,日子岂不是永远都黯淡无光?我们一天都过不下去的。
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奥黛丽·赫本饰演的郝莉会穿着黑色小礼服,戴着假珠宝,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慢慢将面包吃完。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如盛宴。
听起来,仪式感像是对贫乏且苍白的生活某种不容戳破的保卫。事实上,这种保卫确实结实有效。因为生活的成效归根结蒂是感觉的好坏,而仪式感便是制造以及加强这种好的感觉。
有人说,生活很操蛋,但姿势要好看。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2
仪式感,帮助我们保留精彩。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这这样一段对话:
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
小王子问:“为什么?”
狐狸回答:“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 ...所以应该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接着问道。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稍作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实在有太多太多的重要的事情最后都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尽管当时当刻我们总觉得不会忘记。于是,这个在脑海中反复流转的动作对记忆的铭刻显得尤为关键,只有这样,今后怀念起往事来,不至于混乱,而是能够清晰地从一个断点抚摸另一个端点。
这就是所谓的,“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正是这些有意义的时刻将我们回忆的链条只只咬合,使来路清晰,提醒我们自己经历过哪些精彩。
3
仪式感,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Althusser曾经引用并总结法国数学家哲学家Pascal的很出名的一个看法:跪下,动动嘴唇祈祷,你就会相信。
这句话说明的是,仪式感常常是以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为体现。
美国丹佛大学两名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关系发展研究项目”的418名参与者进行的一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婚礼越盛大,婚姻越幸福。在418名研究对象中,有11%的人没有举办过正式的结婚典礼,这些人中仅有28%的人拥有高质量婚姻。与此同时,那些举行了正式婚礼的夫妻中,有41%的人实现了高质量的婚姻。这是因为,“当众举行典礼的做法象征着忠于自己婚姻的明确决定”,越把结婚视为里程碑事件严肃对待的夫妻越有高质量的婚姻。
这项研究是很容易被佐证的。有些愤世嫉俗的人认为,戒指,婚纱照,甚至求婚,以及尽可能盛大奢华的婚礼都是无用的形式主义,但是倘若他们真的这么做就会很快发现,接下来的婚后生活会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比如,对对方的爸妈很难顺其自然称其为“爸妈”;由于男女敏感度的天然差别以及性格经历等种种差异,导致各自自觉进入婚姻的速度差距较大,对此,他们说,有时候很容易就忘了自己已婚。而仪式感的缺失致使这种已婚暗示大打折扣,使婚姻关系的续存从一开始就面临挑战。
仪式感带来的自我暗示,在运动员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奥运会的比赛节目上,好的运动员调整心态时的动作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闭眼,深呼吸,加上几句鼓励自己或者祈祷神明保佑的话。这种习惯的作用在于,帮助自己迅速把注意力和精力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上来,暗示自己要更认真,要更专注,要更强。仪式感,使得你想要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
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当我们谈起“仪式感”的时候,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仪式感,暗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它,并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斑驳,至少还有一种叫仪式感的东西,给我们在沉闷的命运之幕上,投以希望的斑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