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乡村文化复兴的契机

中国乡村文化复兴的契机

作者: 温哥华的童话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10:14 被阅读0次
    图片中的企业只是冰山一角

    从2016年年初起就不停地读到类似《世界名企加速撤离中国》、《熬不住了,四大企业同时撤离!中国实体经济到底被谁打趴?》、《外资企业为什么大批撤离中国》之类的新闻,到了年末,福耀玻璃美国设厂又给这类新闻添了一把猛火。我其实对经济一窍不通,但眼看着这乱纷纷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由地感叹万千。

    我老家那边原先是小五金产业化基地,兴盛时期基本是家家户户都有几台机器,二十四小时三班倒,彻夜不息的机器声取代了往昔伴我入眠的蛙鸣声,青山绿水也被各种工业废水、工业垃圾污了容颜。搞得当时很有点乡村情节的我每次回家探亲都不由哀叹:此乡非我乡。现在呢?据说是机器已经基本熄声了,小企业主处于三角债中脱身乏力,供货商催货款,批发商欠货款,日渐无米可炊,工人都在街市游荡,社会治安由此变得越来越可虑。风起于萍末,如果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小企业是这般情景,那么制造业的上游又会如何可想而知。这样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美国的底特律“鬼城”之类的很可能在中国上演。

    不过,我有纳米点点理想主义,私心以为,就整体性而言,这个整体性不仅指中国的整体经济,也指中国日渐消失的乡村文化,这也未尝不是一个涅槃重生的机会。 原先乡村的各种小产业确实搞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普遍缺乏环保意识,这些小产业基本都是“裸体”上阵,随意吃喝拉撒,怎么方便怎么来。地方各部门对此也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风头来了管一阵,罚一罚款,风向转了就又放开了。是以屡禁不止屡罚屡犯,这些违禁的小企业也逐渐成了当地财政养着的一只只绵羊,羊毛割了一茬又一茬。现在这些小绵羊终于被内外挤压的无立锥之地了,这种情况估计也是各地政府始料未及的。

    而随着各大世界知名制造产业的集体外迁,制造业的集体阵亡指日可待。现在不管是媒体还是各路砖家大多数都认为导致这一切的是畸形发展的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不是罪魁祸首暂且不论,但是由此产生的阵痛,我认为丝毫不亚于98年的国企改革。不同的是,当时波及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现在波及的却是以百万计的乡村农民。更不同的是,当时被波及的城市居民无路可退,而现在被波及的农民却还有一席生存之地——那就是退回农村。那里的土地虽然已经久以荒疏,那里的房屋也许因日久失修而日渐坍塌,但是,如果真在城市到了绝境,也就维此一途可赖以生存。而中国的国民性,更是无需多言,只要有路可走,基本都会是太平盛世。这既是当代中国农民之不幸也是他们之幸。不幸之处无需多言,幸之处也无需多言。所以我才说,这对于中国日渐消亡的乡村文化也许是一丝契机。

    房地产业与各地政府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自古华山一条道”,既有“此地风景独好”的含义在内,更有“无路可退”的意思。原因无他,地方财政甚至中央财政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房地产业绑架了。在搜狐网的《中国实体经济到底被谁打趴》一文中,作者分析指出,2015年房地产业连带房地产业拉动的装修、家电家具、中介等行业在内,这还不包括基建,在GDP的占比已经超过了45%。十几年来,房地产业在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懈努力(操作)下,终于形成了以这种绝对优势碾压各路英豪的态势。其实很多人都在观望,这只“一枝独秀”的“出头鸟”什么时候才能引来那只猎枪。遗憾地是,到目前为止,都是“风声雨声打更声”,声声与ta有关,却又声声都是耳旁风。既然该出手的人不出手,那么房地产业好像也只剩下“自我救赎”这一条路了。而且说实话,中国乡村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房地产业愿意出手,那么也是指日可待。而这种出手对于房地产业而言,也许会成为“不得已为之”。

    我窃以为,农民之为农民之幸与不幸,都是因为还有一条路可以退。根据某人最初的设想,农民就应该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所有关于城市的设想都跟他们无关。这正是现在农民工的不幸之根源,现在他们的幸却也正是源于此。那一亩三分地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他们的。但是真正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退回农场,势必要让乡村文化真正的复兴。乡村文化的复兴当然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但是,如果乡村文化的主体,或者说是创造者——农民愿意回归,这种回归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那么就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房地产业也许可以承担剩下的三分之二中三分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房地产业发展至今其实已接近于高峰险壑了,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地王层出的原因——城市发展已经快饱和了,以至于不断有新的“城乡结合部”冒出来,又不断地被蚕食,被鲸吞。这种发展就像在水里投了一块石头,水波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往外漾……这种发展,无论是从城市的角度还是从乡村的角度来说,都只能说是城市的扩展,或者说是乡村城市化。但是这种形式的“乡村城市化”有明显的后遗症——那就是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不是那么显眼,一个原因是乡村城市化的农民相比较而言毕竟还是少数,另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这批农民在被拆迁中得到了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回报——或者是房子或者是现金。而这批财富暂时会让他们觉得就业不是那么迫切。但是,且不说一路高歌的物价,仅就目前各种福利制度都不健全的中国而言,这批财富经不起任何动荡,也许是一场病,也许是子女上大学,很快就会见底。那个时候,就业问题就会摆到各级政府的桌面上。

    那么,无论是对各级政府还是对房地产业,最好的发展途径是“利己利他”,就是在乡村城市化的进展中,保留原先的乡村文化或者发掘,甚至是创造乡村文化,给农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这种寄希望与房地产业的想法是不是天方夜谭,我只知道如果可以的话,房地产业可以完成ta的自我救赎。

    这一条路已经有了许多的尝试,比如农家乐,比如度假村,只不过这些尝试都走得不够远(这里的“远”就是其本义,没有任何引申义),所以,这些曾经的乡村现在大多数也已经被城市化了。也有一些旅游区兴建了一些设施,也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山就那些山,水也就那些水,其他地方怎么办呢?我由此想起了那些个沙漠中的城市——比如拉斯维加斯,比如奥兰多……而我们的乡村,因为其历史的悠久,比之这些真正的地理上是沙漠文化上更曾经是沙漠的地方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它们从废墟中挖掘出来,整理出来,重新恢复它们原先的面貌。

    日前无意中看到一篇报道,说是有一位叫庞焕泰的先生以一己之力启动了“一个人的乡村复兴”计划。这一次老先生走得够远,他完全是从真正的乡村出发,来重启他的“复兴计划”。而这,也曾经是我的梦想。是的,我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过类似的“祖居复原”计划。现在真的有人在做了,我既为之庆幸也为之担忧。庆幸的是终于有人出来“铁肩担了道义”,担忧的是在目前复杂又单一的社会环境下,该计划想要成功必然面对重重阻隔。按照鲁迅先生的“不掸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国人”的理论,这种无异于“先驱者”的行为,成功和成仁的可能性几乎是对半开。我希望的是各级政府能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该计划真的可行,那最起码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那些被现代工业抛弃的农民工最终也会有个安身立命之地,希望他们能看在这个份上,能让老先生“铁肩担道义”的行为不独独成为艺术。我说过了我是一个纳米点点的理想主义者,我总觉得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更有可能“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此皆大欢喜。

    这种模式要成功的最后三分之一有赖于各位有志于“采菊东篱下”的“仁人志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采菊东篱下”成了绝响。有人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其实,更具体点说,应该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悲哀。之前中国的乡村文化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下,占据中国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不管身居何职,几乎都将“采菊东篱下”视为最理想的归宿,那些高官卸任后基本都会“告老还乡”,然后一心或造福桑梓,兴资办学、建桥修路、扶幼资贫,或是祸害乡里……不管怎样,总之是“生于斯死于斯”,所谓“叶落归根”是也。至今还能见到许多这些士大夫遗留下来的痕迹——几乎当地各种有代表性的老建筑都是他们所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他们之前所代表的乡村文化已经日渐没落了。最可怕的是,现代工业化不仅夺取了现代农民的身体——让乡村彻底空心化,也攫取了现代农民的灵魂——许多从乡村出来的人,宁可日夜游荡在城市的边缘,日复一日地忍受因地位、金钱之类造成的差别的煎熬,也不愿回归故里。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写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某些偏远地区也许依然在,却再也没有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了。最重要的是,工业化使得乡村不复原先的宁静和祥和,由此生生隔断了这一代人的精神寄托,“采菊东篱下”是以成了绝响。

    而现在,城市的魅力依然,但是这种魅力却是有选择性的,对越来越多外来者而言,城市只有狰狞。那么如果我们的乡村果真如我所梦想的那般,复兴了呢?到时候果真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呢?会不会有越来越多地人如孟浩然诗中所描述的那般“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呢?那个时候,会不会就如某些人一开始所设想的那般“城市的归城市,乡村的归乡村”呢?我自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乡村文化复兴的契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ms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