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是通过了解你的健康,评估你的健康,找到影响你健康的主要问题,指导你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方式,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影响人健康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
战争、交通事故等外伤属于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也是外界因素;外界条件的贫瘠也属于外界因素,像非洲一些地区,荒漠和灾害造成食物来源短缺。这些外界因素如果得到改善,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健康状态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减少这些外因对身体的伤害主要靠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等宏观因素,还要靠医疗救护措施。
现在致残致死并且花费巨额医疗费用的大多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中国人死因的86%以上。慢病的主要原因是内因,是患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良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
所以重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不光是概念上的重视,更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来减少慢病的发生。慢病都是终身疾病,不是一次治疗就能好的,要终身管理,从源头上把控,把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打持久战,让自己的健康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多人平时对健康不在乎,有问题了就把希望全都放在医院和医生身上,这是不对的。
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大会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等得病后再找医生,医生能给予患者的帮助已经很有限了,即使治好了,患者也难以恢复到和得病前完全一样。所以,不能坐等人们发病后再进行治疗,而是要主动找出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积极开展一级预防,使他们不发病。”
医生与医院最大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这个价值不只体现在救死扶伤,还体现在如何让我们的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不得大病。
这就是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对医生、对医院提出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医疗行业为百姓提供疾病和健康相关服务的途径更加丰富,从传统的等人落水以后再救,我们叫救死扶伤;发展到中游的慢性疾病管理,让疾病不恶化、不产生并发症;再提前到上游,不等你得病,只要有高风险致病因素就开始管理,这叫健康管理。这些还不够,医学的发展使得从生命孕育的源头预防疾病,都已经成为可能,实现人类从生到死整个生命周期无缝隙的健康呵护。
所以,我一直倡导医院不光能治病,还能参与防病。
一方面,通过健康体检和健康筛查,找到有重大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提前干预,我们把这种服务称为院前的“健康管理服务”。另一方面,对出院的患者要更好地管理,不仅开好药物处方,还要进行生活方式的管理,包括个性化的饮食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等,这种服务模式叫院后的“疾病管理服务”。
这种院前、院后的健康管理服务非常需要有临床经验并且懂得营养医学的医生以及大量有经验的健康管理师的共同努力。在防病治病过程中,临床营养学的应用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面的营养学绝对不是老百姓脑子里的“养生”这么简单,而是基于临床技术,特别是以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为基础,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个体化的营养处方。
疾病的发展有上、中、下游,其实就是一种因果理念。有了清晰明了的防病治病思路,再次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时,就会从检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自我约束,从每一天的行为开始,吃要讲究营养,运动要科学,心态讲平和,早睡早起接触大自然,这样健康真的就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