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读书·抬眉思考】 第25天2021年1月12日星期
【读书打卡人】 雷娟
【书目】 《那些经典,温暖光阴》
【作者】徐昌才
【版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次版
【页数】 302页
【进度】 《赤壁赋》教学设计 056—060页
【用时】40分钟
【思考与感悟】
《赤壁赋》是我很喜欢的文章之一,尤其是做为苏轼的粉丝,对这篇文章自然喜爱有加。
但喜爱归喜爱,怎么才能讲出其中的深味并让学生很是喜欢才是我要考虑的方向。
读了徐老师的课例,发现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在拓展、引申。
第一,关于“美人”的理解。徐老师在教材的注解之上让学生将“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中的美人进行比较,并由此体味主人的情怀。由《诗经》、《楚辞》把“美人”的意象进一步拉通,由此体会出作者既有遭受贬官、理想落空的分开无奈,又有关心政事、不甘沉沦的经世情怀。“于是饮酒乐甚”,可是歌词中的情感却是“喜”中含“悲”,“歌”中“有”苦“。为客箫抒悲作铺垫。
第二,研读第三段时,徐老师让学生思考:“一般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空虚时,他会怎么做?苏轼又是怎样做?通过对比曹操、李白、韦庄等人的诗来突出苏轼的选择与众不同——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之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
第三,研讨第五段时,徐老师设计了“从全文看,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徐老师把主分析为做为道者的苏轼,他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则是做为儒者的苏轼,他悲叹,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第四,品析“水月”意象。徐老师认为文中多次出现的水月分为三种:现实中的水月,有柔和之美;历史中的水月,有苍凉之美;哲理中的水月,哀叹人生须臾之意。以此让学生体悟苏轼的山水意识。
第五,比较《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两文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写作时间不同,心境自然也就不同。
总之,这节课,徐老师一直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把旧知和新知牵连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