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解潘汉年在上海时期的工作,偶然看到一些黄慕兰的故事,有一种“真实历史比电影电视小说更精彩”的感觉。结合黄慕兰的传记和相关文章,写一些东西,以表达自己的敬仰。
我觉得从她父辈的事迹看下来,能够更加体会那代人的精神和传承。
黄慕兰的父亲,是与谭嗣同、唐才常并称”浏阳三杰“的黄颖初(1873-1932),又名祖勋,谱名黄其光,字颖初,号聿园(虽然一半生活在清末一半生活在民国,还算是个古代人,名字就是多)。廪贡生,曾任岳麓书院主任教习,相当于教务主任或副校长。清光绪间曾从谭嗣同游,擅长文章,时称有"经世之才"。1896年被谭嗣同聘为幕僚,曾任职于中央财政部统计处,湖南建设厅及株萍、京汉、陇海诸路局,在武汉粤汉铁路局任职十八年。著有《词林韵准》,其主持纂修的《浏阳乡土志》被誉为晚清乡土志之翘楚。黄颖初1896年以来在湖南政界的活动,不啻于谭嗣同的维新新政的得力助手和践行者。
谭嗣同大家都太熟悉了,不用过多介绍,为了搞清楚三杰的年齿,我们看下谭公的生卒年,他生于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以生命践行了他的思想。
这里我们再把话题岔开一点,简单说下湖南的思想脉络。我从来反对地图炮,当然也不赞成地图糖(地图糖行为相对来讲比较少见),但是湖南一地的人文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重要且独特的地位,而思想脉络,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伟大人物所传承的,所谓“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湖南,从北宋时期就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湖湘文化,后来虽一度因南宋灭亡而沉寂下来,但最终又在明末清初时期再次复苏起来。当时的湖湘文化代表人是王船山,他的“三义说”、“三罪说”倡导了一个基本内容:
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痛斥可耻的汉奸、卖国贼。
王船山的学说,奠定了近代湖湘文化的基础,也收获了一大批晚清、民国时期的粉丝。像戊戌变法时期的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民国时期的章太炎、章士钊等人无不对王船山的学说推崇备至。
这个隐隐约约的学术脉络,到了清末传到了谭嗣同手中,湖湘文化,历来提倡的是忧国忧民,然而到了谭嗣同这一代,他却用一种决然的姿态,为湖湘文化注入了舍身取义、为万世之大我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湖湘文化,自此开始蜕变焕新。谭嗣同在湖南办学,启发了许多人,其中就又有一位重量级人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男,汉族,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
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葬于长沙县板仓。
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慷慨赴死的消息传回湖湘之地,在当时的士子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昌济执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课授教,他曾在课堂上,这样评价了谭嗣同的甘于赴死的壮举:
吾观世之君子,有杀身亡国而不悔者矣,彼非不欲生,实不忍以一身一家而害天下后世也。
杨昌济在课堂上还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做一个准备肩负历史重任的人,要有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将谭嗣同的生平、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而在他讲课之时,座下有一个年轻的学生此刻正认真恭录着这段语录,这位伟人我们都知道是谁。
再简单介绍下唐才常,唐才常(1867—1900),字伯平,号佛尘,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领袖,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贡生,与谭嗣同时称长沙时务学堂教习中的“浏阳二杰”,戊戌政变后,去日本、南洋集资,回沪后创“自立会”,旋于汉口谋发动自立军起义,事泄被捕就义。有《唐才常集》。
”浏阳三杰“中,谭嗣同为维新就义,唐才常为革命就义。黄颖初虽然名气与事功稍逊,但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无疑也会感染到我们的主角黄慕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