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坚守中传承

作者: 鹿里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21:35 被阅读0次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文化名家冯其庸先生谈到中国戏曲时曾说过:“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然而,这样如此伟大的一门传统艺术,在当代却备受冷落,可谓到了青黄不接、无人继承的地步。

    为此,来自中北大学的十二位同学组成了晋腔今韵戏曲调研实践团,走访山西四大梆子的戏曲剧团,体验戏曲艺术,并努力弘扬传统戏曲文化。

    7月7日,我们来到高平市人民剧团,学习上党梆子的基本表演知识,向剧团学习并研究舞台、服装、化妆、脸谱、道具、音乐、舞蹈、表演、剧本、历史等,与剧团一同研究谈论使戏曲艺术能够与时俱进的方法与传播方式,基于此,小分队也提出了相应的宣传策略和解决办法,并且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向大众传播上党梆子艺术文化。

    我们这次选择的调研对象是特别具有地方特色的上党梆子戏种。在古时候各村镇都有大小不同的村社组织,有些大村社下还有个社。这种村社与行政管理无关,是一种自发的娱乐组织。他们各有自己一套传统节目,象百戏技艺、吹弹歌舞、民间小戏等等,种类繁多。至于唱大戏(即梆子戏),那更是人心所向,必不可少的了。除职业班社外,不少村社还有自己的“什好班”、“自乐班”等等。我们此次选择两个戏班进行调研。一个为有政府扶持的职业戏班,一个民间兴趣爱好者自愿组成的戏班。

    7月8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高平,热气氤氲着每一寸土地,“晋腔今韵”实践队按照计划前往高平市人民剧团进行采访和提取素材。三轮车在高平无处不在,似乎是高平的细胞,穿梭在每一条街道,彰显着高平的生气与活力。队员三人一组乘着三轮,到达了凤阳社区,也就是高平市人民剧团今天演出场地。刚进社区大门,一座白色的两层层建筑格外显眼,这是剧院演员们排练和住宿的地方。院子里停放着三四辆小轿车,一辆大巴车庞然大物般占据了院子出口一半的空间,上面写着“高平市人民剧团”几个字。

    这辆大巴是演员们外出演出的重要代步工具。每年的春夏两季,剧院60多名演员就由这辆大巴载着去往晋城、长治的各个农村以及工厂企业表演节目,每年表演剧目多达300余场次。每次下乡演出一般都会有一个中间人介绍,如果当地有庙会、祭祀等重大活动或者节日,中间人就协商村子和剧院的时间、场地安排,剧院再去当地表演节目。

    刚进剧团,大家都在化妆穿戏服准备上场。今天表演的是有名的上党梆子代表作《三关排宴》。走进剧场,观众坐的很整齐,坐无缺席,甚至还有一些老人自己拿着凳子观看表演。不过大多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来看戏。实践队的成员们都被上党梆子的韵律深深吸引了,一直坚持着站着看完所有演出。这次采访的重点是关于上党梆子演出市场及演职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剧团的现状以及上党梆子的传承发展。

    演出结束后,队员在和剧团中工作人员的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地方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面对我们的问题,戏班的工作人员详细、耐心的给我们一一解答。高平市人民剧团是政府扶持的职业剧团,但剧团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薪资待遇普遍不高,普通戏班成员月工资在2000-3000元,戏班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基本属于流动戏班。

    在戏班唱戏结束后,我们近距离采访到了一位戏班师傅,师傅姓李,目前已经46岁,在戏班唱戏已经将近30年。李师傅身材属于偏瘦的那种,为了衬上戏服,无论冬夏都要穿上棉坎。在他刚下戏台时,我们注意到,李师傅脸谱上面全都是汗。画脸谱所用的颜料都是油性颜料,出了汗是流不出来的,都覆盖在脸上,在戏台上也不能擦汗,因为可能会把脸谱弄花,只有在唱戏结束才能进行清理。夏天天气特别热,还要穿上戏服,加上舞台上的灯光,是非常热的。

    戏班班主告诉我们,戏班除了在高平市各个社区演出,还会经常下乡表演。下乡条件比较恶劣,条件不好时候晚上会在当地村委会、土地庙等休息。就是卷起铺盖就走,睡觉有地儿就躺,尤其一唱好几天,浑身出汗都没有地方洗,黏答答的衣服穿在身上,别提多难受。

    近年来国家重视地区文化发展,地方戏曲也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成为了发展的重点。李师傅说道,戏班现在的演出条件正在逐渐好转。这一天,针对高平市的地方戏曲文化,戏班的人员与我们聊了很多,让我们也体会到了作为职位戏曲人的艰辛与不易。戏班除了要养活戏班的人员,也担负着弘扬戏曲文化的责任,但后继无人也是一个最严峻的现状。传承固然重要,但是需要有现实条件作为基础,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道路固然要走下去,只不过前路漫漫,需要的是几代人的努力。积淀并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地方民风民俗。随着岁月的流失,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戏曲艺术形式已经不复存在。

    通过和剧团老人、新人的交流,实践队对目前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出模式、上党梆子的演出市场和演职人员的生存状况等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我们挖掘上党梆子的文化价值、如何宣传它起了重要的作用。上党梆子戏曲就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见证了高平的沧桑巨变。我们深刻体会到民间戏曲传承与发展的艰难,同时我们也明白:戏曲艺术的兴衰,以及它是否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形式的本身是否能贴近生活,表现生活,能否与时代同步,跟上时代的变革而有新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地方戏曲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上党梆子”人民剧团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作出了反应新时代、新变化等曲目,与时俱进成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后记:

    实践队14个人,没有人是戏曲戏曲专业的,没有人对戏曲有足够的了解,我不知道如此笨拙的我们能否担任起弘扬戏曲的责任,也不能预料我们将发挥多大的作用,但至少,在随剧团的人一起生活一起送戏下乡的过程中,我们有体会,有感动,有真情,与他们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难在哪里,才能去帮助他们。实践队在调研完每一个剧团后,都努力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将戏曲文化引入我们的学校,鼓励大家都来欣赏戏曲表演,感悟几百年的文化遗产魅力。

    座无虚席,就是对他们唱戏人最大的鼓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曲——在坚守中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oy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