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仔细的回想,那究竟是哪一年。
我对央视春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若非最近的春晚一方面受到地方台的强力竞争而不再主宰市场,另一方面以我传统而不能时新的思想跟不上新形式春晚的节奏,我依然是最铁杆的拥趸。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用出差的补助攒了一台电脑。那个时候得的电脑都是兼容机,由电脑城的工程师组装,多余的配置已经不记得,印象最深的CPU主频是奔Ⅲ550。大学时拥有一台电脑成为现实,我可以用这台电脑打字写文章、记账、画图和看电影。当时每次放寒假从家里返回,都要从火车站坐车或是步行,到海城街音像市场买上当年春晚的碟片,在出租屋里对喜欢的歌曲、小品、相声和其他节目反复的观看、彼时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乐趣。
而小时候,如果错过春晚,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更别说对喜欢的节目“复习”了。而错过春晚,当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停电,二是电视机故障(或者家中没有电视机)。
很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看电视成为一种奢望。《射雕英雄传》、《姿三四郎》、《西游记》这些电视剧都是到村子里乡邻家看,当然乡邻十分热情,但终究不是很自由自在。直到那一年,我家有了一台熊猫牌电视机,结束了只有收音机相伴的日子,当时我已经上小学,因为对收音机里面“小喇叭”、“广播剧”、“评书”等栏目,我已经耳熟能详。
有了电视机,最讨厌的就是年三十停电。那种痛苦无以言表。眼巴巴的等着恢复供电,但是很多时候都是直到后半夜,春晚已经唱起“难忘今宵”,带着遗憾进入梦乡。
有了电视机,但是电视机故障了,当时需要到二十公里之外的大同区修理,还不一定修好。我总在仔细回想的那一年就是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修好的电视回来,刚刚能够感伤中午吃饭的情景,欢呼雀跃。
记不清是哪一年,却也肯定在三十几年以前。不会是1992(整整三十年前),也不会是1982(当时我还没有记忆)。精确的说,会是在1985年我上小学之后,上初中之前,不妨说,198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