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广二轮16
关键词:学佛 学我
学佛与学我,这个问题是沿着讲宗大师“绝顶聪明+广学”后停一下的反思。
共学总结:
一、什么时候决定“我要真正学佛”的?
是不是对念回向文“初务广大求多闻”有感觉时?生起这个感觉,是不是因为开始想:“我等愿生眷属首”?
“我等愿生眷属首”,是依止法的建立;
“初务广大求多闻”,是决定要绝顶聪明和广学。
当下决定:我要绝顶聪明和广学的时候,就会去做因的努力,乃至于当生就能呈现果相。
如果还没有这个初发心,也就看不见师父、老师的绝顶聪明;或者上一生已经发心,但是这一生变得没那么想要。
二、听师父的这段关于“学佛与学我”音档之后,自己所设的问题,与老师的引导作比对。
1、为什么要比对?如何比对?
观察自己听到“学佛与学我”的原始状态,并观察老师的状态,把老师的状态设定为目标,这样去拉角度,补落差。这样的好处就跟如俊法师的感受一样,法师例举自己跟师父的公案,说明师父永远给我多一点(目标比我的现实高一点),让我有力量一直学上去。
从逻辑和问题本身的深广度两方面去比对。
2、观察老师,提出“忘记学佛”这一点,而我们的设问是“怀疑”或“审视”我是在学佛吗?这两者的差别是什么?
2-1、老师引导我们如何看到自己忘记学佛
观察老师
为什么举“听N遍会漏掉”这个例子?是让我们从听闻这个角度去观察自己的业,并做一个警惕。因为听N遍与覆器和漏器没有什么关系,是过去生养成了忽略、甚至是忽略关键的习惯,还觉得很正常,这是我们无限生命中的弱点,是多生排拒绝养成的一种习惯,还会带到来生。所以老师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养成在学习上忽略的习惯,譬如:忘记我是来学佛的。
自我观察:
当忘记到广论班学习的目标是学佛时,我们的状态是什么样?在家没事干,或者很苦想找到解决的办法……总之不管什么目的来到班上,这个目的取代了原先要学佛的目标,这个状态我们是不是还没有看见?这个就是那个落差,所以要拉角度、要补落差。
面对老师,提出忘记学佛这个问题,我们心里或许有个大大的疑问。忘记学佛,我会吗?这个需要老师再再提醒吗?如果忘记学佛,那么我每次都参加学习是在干什么?我觉得我没有忘记呀,每次都有出勤呀!
观察老师的引导
老师举出会忘记供养三宝的公案,师父说大家会忘记供养,需要再再地说。
用连专业的法师们都会忘记供养三宝这件事,来让我们观察自己也有可能忘记是来学佛的。
这里有几个问题:1、老师为什么举供养的喻?2、老师是成就者,她会不知道大家会忘记吗,还要师父来提醒。两位成就者的对话,要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解答问题1: 老师指出学不下去,是因为资粮不足。反之,了解资粮不缺的样子就会去补足。
2-2、老师让我们看到:我在忘记学佛之后,是在“学我”!
老师接下来的引导
观察生命排序。
这让我们看到:“我是不是真的在学佛”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在排序里!!!但是我们每周却在学佛呀,那么学的是什么?到这里我们就能恍然大悟:原来我真的是在“学我”!!!
老师引导
举出大寮法师做饭和自己飙高音的公案
在两个公案里寻找“我”!
“我”是什么?感觉上是从无始以来,多深多生多劫,经过不同的事情串习,养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丰富的“我”,其中一个“我”,是我爸爸或者我妈妈煮饭的经验。
事实上,我能从大寮的喻中看到那个多姿多彩丰富的“我”吗?那个我真的呈现时,我看得到吗?答案是否定的。
本周功课:
1、老师是成就者,前面那个不知道法师会忘记供养的喻和这里飙高音的喻,我该如何去理解?
2、观察自己的“我”。
翻开广论328页第七行“如是修慧及慧因多闻……”到329页第五行。第11页第七行“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绝顶聪明),于彼一切悉能修学(广学)。”依此做思惟。
收摄
以师父说初学佛的两个问题来收摄这一轨,也是老师从开讲二轮至今一直在强调的问题。
1、我必须从一开始就去了解如何做一个真正修学佛法的佛弟子。
2、我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善知识?
如果不在这两个问题中有所突破,那么每一生来都会陷入这两个问题的囧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