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rus
我们对某些负面东西习惯了避讳,但作为心理服务者,我有责任讲出它来。接下来的话题,或许会让你不适。但一切都为了保护孩子。
7月16日,自称“创业之神”微博实名认证为“90后作家”、“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全国季军”的IAN许豪杰,被网友指称其微博关注内容存在恋童倾向。
自媒体以大量翔实的涉嫌儿童色情的截屏图片为证爆料,怀疑认证人为许豪杰的“正太”网站存在大量男童照片并提供下载服务,被曝光后该网站已经无法打开。
许豪杰微博截图
7月20日,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自杀,据推测原因和7岁开始被男人性侵长达6年有关。
查斯特·贝宁顿
恋童癖
“恋童癖”是以未成年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病理性性偏好。恋童癖性欲指向的范围一般是青春期以前或未发育的儿童。
恋童癖是一种性心理障碍,属于性变态,恋童癖行为也是一种性犯罪。一般来说恋童癖患者都是男性,女性患者很少。
以异性儿童为性对象的称异性恋童癖,以同性儿童为性对象的称同性恋童癖(分别为男同性恋童癖和女同性恋童癖),亲属恋童的称乱伦恋童。
恋童癖者一般多在三十岁以上发病,他们对成年对象缺乏性兴趣,他们多数独身,且大多数患有阳痿。
已知部分恋童癖标志
这些有特殊含义的饰品,是目前已知的部分,恋童者可以通过这些饰品来找到臭味相投的人,还有更多我们尚不了解的符号。
恋童者们不仅有自己的符号,自己的组织,还有自己的节日——“爱丽丝日(4月25日)”。
诊断及病理成因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为DSM—5)为恋童癖设定了3个诊断标准:
1.至少持续6个月反复发作的对通常是13岁或更年轻的儿童的出现幻想、性冲动等涉及性的行为
2.对于以上的性冲动有实际行动或性冲动和幻想已经造成痛苦和人际关系困难
3.年龄至少16岁并且要比儿童至少大5岁
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恋童癖者的大脑中的“白质”异于常人:简单的说,灰质构成大脑,白质在灰质之间传输信号。正常人在看到儿童时会产生保护欲,而恋童者则是产生性欲。这些科学研究的发现,都指向一个越来越被学界接受的结论:恋童是一种天生的"取向"。
其他致病因素:
1、心理因素。爱恋儿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作为一种观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并控制人的行为,便成了恋童癖患者。
2、社会因素。有的人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或受挫折,时间一长便对成人间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而把兴趣转到了儿童身上。
3、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对成年人间的性生活失去兴趣,而把对象转向儿童。
4、性格缺陷。由于性格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击时,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发现了,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希望退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转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两种形象:一是恋人,一是母亲。
5.其它原因。有的则是因为智能发育迟滞、慢性酒精中毒、残废、年老或其他脑病,而接触正常成年女性的机会很少,故将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儿童。
生活中的保护
美国有研究显示将近68%的恋童癖者都骚扰过家庭成员,30%的恋童癖者骚扰过养子、寄养子女或继子女,19%的恋童癖甚至骚扰自己亲生子女。
而对于童年遭受性侵犯的儿童来说,成长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现情感疾病、焦虑症、饮食疾病、药物滥用,甚至自杀。有学者对10个童年曾被牧师或领导性虐待的成年人调查,有8人表现出抑郁症或情绪低落倾向,7人离过两次婚,6人有严重的自杀倾向,4人有酒精或毒品依赖问题。
孩子童年受伤害带来的是一生难以磨灭的梦魇,保护孩子是一项持久而沉重的心灵付出。
学校方面
童年性虐待的预防措施重点在于小学。
普遍性的措施包括教育儿童识别不适当的成年人行为、抵制诱惑、迅速离开现场、以及将事件报告给比较合适的成人。
通过教育,当成年人用儿童感到不舒服的方式对儿童说话或抚摸儿童时,儿童可以用更坚定果敢的方式拒绝。教导者可以用漫画、电影和描述危险情境的方式来普及性虐待知识,并教导儿童如何保护自己。
父母方面
当父母发现儿童有些情况不正常时,必须向儿童提出相关问题。不幸的是,很多家长并不愿意这么做,或者是根本没有类似的意识。
儿童说出性虐待是非常困难的,询问儿童关于性虐待的可能性时,需要非常恰当的技巧,才能避免儿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见。
很多经受过性虐待的儿童都需要接受治疗。同成年的强奸受害者一样,他们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干预方式都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成年患者的干预相似,强调在一个安全和充满治疗的环境中,通过讨论对创伤记忆进行暴露。
让儿童知道健康的人类性行为并不是充满暴力和恐惧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需要改变个体对责任的归因,从“是我不好”转变为“是他/她不好”。
童年性侵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现象。
《抓住弗里德曼一家》2003年,美国,导演AndrewJarecki
《熔炉》2011年,韩国,导演黄东赫
《素媛》2013年,韩国,导演李俊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