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丛书,就是今天搞思想史研究的人莫不熟悉的《通志堂经解》,是成德人生中极要紧的一件大事。他在传统知识界的声誉并不是靠诗词奠定的,而是靠这部丛书。
总序的原文不搬了,搬运古文太累了,有些字不认识更不知道怎么打出来....
这篇序文的大意是说:解释经典的工作从汉代就开始了,《易经》、《诗经》、《春秋》等各有专家研究,弟子们严守师传,小心谨慎,不敢有所改变或者兼并诸说。到了东汉,虽然谶纬流行,但正统儒学仍然被认真地传承了下来。直到唐太宗下令统一经义,为群经编撰《正义》,汉代的专家之学便渐渐废止了,书也没有保存下来多少。到了宋代,二程和朱熹领袖儒学,当时虽然还有苏轼、王安石等人形成了另外的学派,但学派之间的差异并不很大,再不复见汉代的风气。及至宋未元初,学者们尤其推崇朱熹的理学,经义研究日渐精深,出现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可惜他们的著作传下来的不足十分之一二。我曾经嘱托友人秦松龄、朱彝尊搜购各地的藏书,不时有所发现,但其中好的版本又不足十分之一二。一次我和老师徐先生谈到了这件事,徐先生便把他所有的藏书都拿给我看,说这是他老人家三十年搜罗所得,而且做过严格的校订。我又是高兴又是惊愕,于是恳求先生,从中抄录了一百四十多种,自《子夏易传》而外,唐人之书仅有二三种,其余的都是宋元学者的著作,明代著作也略有一些。接下来便是筹备资金,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始把这些书籍雕版出版。徐先生喜形于色,说这正是他的愿望。
成德的这一篇总序,就是一篇精简的中国经学史概要,写得很见功力,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些问题,序言的时间是康熙十二年夏五月,但其中提到成德嘱托友人搜购各地藏书,可是他和那些人未曾谋面。
丛书冠名通志堂,用的是成德的名义,足以使成德步入知名学者之林了。在当事人相继故去之后,乾隆皇帝大显了一番考据功夫。他认为康熙十二年的成德只有十六岁,这是明珠和徐乾学这样的人互相交结,植党营私,所以他的儿子成德还没到二十岁就取得了功名。为了显示成德的功名完全来自本身的实力,就有了《通志堂经解》,告诉世人他有多高的学问。以成德那小小的年纪,却能广收博采,集经学之大成,天下哪有这般道理!
乾隆皇帝很欣赏《通志堂经解》,但越是欣赏,就越是觉得这样一部书只能出自饱学鸿儒之手,不可能是由一个少年人编订出来的。后来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序言,批评徐乾学攀附权贵,成德欺世盗名,说两人的品行都不足取,只是考虑到不该以人废言,这才把这部书补刊齐全,订正讹谬,再次出版刊行。
被乾隆皇帝批评为品行不端、欺世盗名,这对当事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大事,尽管乾隆皇帝犯了一个错,军机大臣并没有尽职尽责,成德在康熙十二年并没有考中进士,而是因病未曾参加殿试,这一年成德不是十六岁,而是十九岁,距离成年就只有一步之遥。
乾隆皇帝有这样的上谕,当时有这样的传闻,空穴来风,事出有因。明珠是一代铁腕权臣,权臣必然弄权,要在朝廷立足也必然需要结党,徐乾学是一代儒臣,学术宗师,但早年即被舅父顾炎武不喜,觉得他的功名利禄之心太重,不是一个淳良的苗子。
看到这里未来或许会去看看《通志堂经解》吧。
这个吐槽的点不多,要说的话就是总会有一些人不相信有些东西出自己年轻人,或者谁的手中,即便那是个事实。他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有点关注国际形势,总感觉类似的情景一直在发生,这个话题不讲了,有点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