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呼伦河传》,写于鲁迅的年代,并且,萧红跟鲁迅也是忘年之交。根据鲁迅的批判讽刺性的笔风,很难想象,他却那么喜欢萧红童真式的叙说。而萧红也寄予鲁迅祖父一样的感情。
无疑,鲁迅是主流式的,跟社会,跟当时的政治走向非常切合。弃医从文,用一支笔拯救社会,忧国忧民,有一股大气概。而萧红却是小儿女式的,用童年的所见所闻,感受这片后花园的勃勃生机,恣意妄为,反衬生活在前院的租户们的艰难而顽强的生活。
鲁迅的文章无疑是各年级学生的教科书范本,写人写事刻画人物都是深刻得入木三分。而读了萧红的《呼伦河传》,却把鲁迅写的所有文章忘得一干二净。心中久久回荡着跳大神的半夜唱词,凄凉而悠远,使多少伤心的人半夜睡不着觉。
那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带着自己的尺头互相赠送,姐妹间不说话,光是几个动作,就能想到那时候女人们婚后的生活。还有那涝粉的,屋里漏雨,屋顶长蘑菇,整天不是泥水就是汗水,看不出是泥人还是泥猴,但他们依然热火朝天的每天工作着,自己找点乐子生活着。
被折磨致死的小团圆媳妇,她婆婆还振振有词:“哪个媳妇不是这样过来的,我只是吊着她打了三天三夜,没有打她十天半月,我这是为她好,让她更像个团圆媳妇,现在我舍不得吃一口肉,却花钱天天为她请人跳大神,谁知道,现在却是人财两空。”
一件件生活中看到见到的大事小事,都在萧红的笔下娓娓道来,真实得就像回到了那个地方,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见到了那些人,亲自走在那条街一样的。一条河,几条交叉的街,淹死小鸡小鸭的水洼,走着卖油条的商贩,大大的“牙齿”广告招牌,一切的一切,都在萧红的笔下活着,活在几代读者的心里。
不会生活的萧红,不会做老婆的萧红,不会做母亲的萧红,从小失去母爱的萧红,会写文章的萧红,叛逆的萧红,轻易便委身男人的萧红,天真纯真的萧红,永远定格在31岁年轻的萧红,匆匆而来,匆匆而走,留下百万字的著作的萧红。让人感叹,让人惋惜。
主流引领时代,非主流穿越时代,主流会被淘汰,非主流无可替代。所以,萧红令人难以忘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