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作者: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 来源:发表于2020-10-25 23:34 被阅读0次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应问无穷,不管来人请教他啥,他都能给对方启示。所以大家都赞叹老师真是太博学了,无所不知啊!

    孔子回应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都知道吗?我实在也是无知啊!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谁空空如也?问的人问得空空如也,孔子心里也是空空如也。那问的人,没把问题问清楚,孔子当然也不知道他问的是啥。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就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一步问到穷竭处,则答案自现。

    孔子说这个,太生动了!问题即答案。我们孜孜以求答案,主要是没找对问题。一旦找对问题,答案就在问题背面。

    那来问的人,问他自己的事。他自己的事,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内容。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说的是孔子的学生琴牢,琴子开,对上一章做了一个补充。说我们老师孔子说过,因为自己没有被国家使用,也就是没有做官,所以要靠劳动谋生,练了不少技艺。

    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圣人不是天生的,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样样都行。而是因为自己要谋生,要工作。而有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把它干好。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人物,当你深入了解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不但在他自己比较出名的领域很厉害,他在其他方面也很厉害,什么原因呢?就在于这里。

    我们求学问,也不能老是盯着身外之物,你比如说升官、发财、求名、求利,那样的话,老是为了结果而去奋斗,往往容易出问题,而真正的是要专心致志。

    为了自己做学问,真喜欢,真研究,真去做,享受其中,最后你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自己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别的才学它,而是真想学而学才学它,效果是不一样的。

    做什么事,更不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做。做就做好它,别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这样的话是不会有什么真正成效的。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今天我们今天来学习新的一章。

    先来看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其实就是说的,前面提到的,孔子被人看起来好像全知全能,就像圣人一样。不管别人请教他啥,他都能够给对方启示,应对无穷。所以大家都赞叹说,老师真的是太博学了,无所不知!

    孔圣人真的那么厉害吗?不管什么事他都知道吗?听起来挺玄乎!如果说他都知道,那他该有多厉害;如果他不知道,他又怎么能够应对回答的那么好的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先听听孔子的答案。孔子回答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就是我真的什么都知道吗?我都了解吗?不知道啊,我也不知道啊!

    大家觉得这句话,孔子说的实不实在啊?其实这是很实在的一句话。因为他不可能对别人说,别人说的事他都知道。那为什么他还能知道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这里的鄙夫,就是指的普通小民。问问题的人,一个普通人,不是什么达官,也不是什么贵族。

    向我提问问题,那肯定他有许多疑惑。下一句“空空如也”,到底是谁空空如也呢?可能是问的人空空如也,也可说是自己空空如也。

    就是说问的人可能很清晰的知道问题在哪里,也可能他自己也是稀里糊涂的,而我初听的时候也是如此,也不知道他到底想问啥,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那怎么办呢?问题在这里,我们看解决办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就是我从他所提出问题的两头来叩问他,一步一步地问到最后,则答案自现。

    说这个就是太生动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大家知道吗?就是答案在谁手里啊?答案不在我们这里,答案在他自己心里面。

    要通过反问他来去求取,让他自己去找到答案。只有他能够问对问题,才能够给予适当的启发,他就会不断的去琢磨,去权衡,什么更重要啊?什么最重要啊?几个回合下来,他自己就把答案找到了。

    找不到,就是他的价值观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启发他,开他的智慧,让他自己明白。

    这么说吧,来问的人问的是他自己的事儿。他自己的事儿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他要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时候,多问他几个问题,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要么就是他本来也知道怎么回事儿,他就是不愿意接受,还心存幻想,贪巧求速,总觉得圣人能给点绝招。

    其实在孔子看来,人的毛病、心态就那几样。往那儿一站,察言观色,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至于他的具体问题,就着他的问题来反问,几个回合下来,就找到根源了,也就是“揭焉”,找到问题的根源了。

    那个人知道了以后,接受了,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做了。这其实就是孔子的教学法,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教无类就指的是不管他是谁,不管提什么问题,都愿意去帮助他。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只要求到我了,就说明他有求道的心。他有求道的心,有求而来,诚恳的求助我,那我就来帮

    他!

    而不管他是贫富,不管他是贵贱,不管他有没有什么污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真想来求学、求学问。

    循循善诱,现在说是哈佛教学法,也有说是教练式教学法。就是老师并不直接给你答案。

    大家想一想,你问我什么我就给你答案了,这个答案是你自己思考的吗?不是你思考的。

    不是你思考的,你就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往往看似明白了,其实还是不懂。

    就像我们得到一个苹果,我告诉你很好吃,这是不假,但你必须亲口尝一尝,你才知道原来这么个好吃法。

    怎么办呢?就是把你的问题拆解了,反问你,一步一步的问,让你自己去思考。和你一起去探讨,你看看怎么办好呢?这样该如何呢?一步一步地引导着你,把这个过程都经历了一遍。慢慢的引导引导着,就得到了你想要的答案了。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以牙还牙的意思。这个之前也曾经讲过,是用你自己身上本来就有、就懂的道理,只要以其人之道;再用到你身上来帮助你,这叫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了,孔子还同时另外说,就是对方如果不是真心想学,那是不会教他的。这也是我一直给大家讲过的,不求不给。

    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去知道,他没有这颗诚恳的心,你给他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说的再好他听不进去。

    他这个瓶子里面是满的,你塞多了,它就给你溢出来了,就像回音壁一样,你给他的东西他给你还回来了,他啥也没听进去。

    那这种情况也是经常碰到的,比如说老师讲课,他提问题。其实他有没有问题啊?他不是真问,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或者说他不是来求学的,他就是想来把老师问倒的。

    对于这种人,就不要搭理他:这位同学没有问题,下一位;或者说简单的给引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不适合在这里讲;或者说: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范畴。

    大家还记得吗?剽悍江湖的猫叔到我们大群里做过一次现场答疑,有的人提问题,他就说这个不予回答,我不知道。跟我们这个话题没有关系,我就不回答了。

    这也就是界限问题,别什么都问,问的的你自己都不知所云,那我怎么给你回答?那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吗?那不是的呀。

    对于来砸场子的,那你就可以机智巧妙的把问题给化解掉。就是不要在他身上浪费时间,赶紧打发,时间是宝贵的。

    咱们再来说说南怀瑾老先生的观点。

    就是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

    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问题,我便就我所知的答复。如果他本身很鄙俗,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那怎么办呢?因为我没有主观,没有成见,所以就扣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引导他一个结论。

    所以我没什么学问,不是我给他回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让他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而已。

    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如此。知识的最高处就是无知。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匡着你,这是学问的最高境界。

    不单孔子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比如说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西方的孔子,谁呢?苏格拉底。

    他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做人也很类似于孔子。他就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其实我啥也不懂。

    佛祖释迦牟尼,其实也讲过类似的话。

    他19岁就放弃了王位出家修道,到了32岁开始传教,81岁时候去世。49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在这49年中,我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话,那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就是因为真理是言语文字所表达不出来的,等你表达出来了,意思就已经变了,比如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佛祖讲了那么多,既让你深信,但同时又让你不信,到底信和不信什么关系啊?就是你不能执迷于此。你一旦执着了,那你就入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回到孔子讲到的无知,其实是说的什么呢?俗语说的:半灌水逛荡,满罐水不响。就是当你的学问真正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感觉到自己没有东西,空洞的没有什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心量无限大。

    王阳明也曾经有过这种境界,昨天晚上刚刚看完王阳明,他就是这样,胸怀宇宙。

    认为自己很有学问的、很厉害的人,往往是没有练到家的人,没有得到真正的学问。练武也是如此,老是要跟你比试的,这种人往往他自己还不够认可自己,想和别人比来证明自己。

    如果你真的很厉害,你还需要和别人去比吗?谁往那一站你还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吗?自己什么样,自己没数吗?

    综上所述,孔子所说的无知不是真无知,而是到了学问的最高境界。我根据你的问题,跟你提问,让你自己找答案。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的这一章就学习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什么是凤鸟?河怎么出图?没接触过的话肯定发懵,明天来给大家揭晓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yo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