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灵魂得到安放,有没有一个地方能重新焕发生命的光芒。我相信是有的,一处自然风景也是一处精神的家园。
有些人注定是活在记忆中的。
这个单元“自然与情怀”的学习,把时光拉回了六年前。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我第一次到皇城根下,第一次以学生的身份穿梭在各个高校的会场,聆听教授们的专题讲座。每到闲暇之余,一群语文人便邀约去那些在我们课本里出现过的地方。
我最爱去的地方是后海,真正见证了它一年四季的变化。后海离学校很久近,我们常常是胡乱走着就到了,还可以逛逛南锣鼓巷、穿穿烟袋斜街,在杨柳风姿绰约中绕着后海走走,别提有多惬意了。后海周围的民居也是很有特色的,条条胡同相交织,在你看来“凌乱不堪”巷子,老城居民却弄得门清,家家户户现在和以前是什么情况更是如数家珍。北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多是保护起来了,供中外游客参观。
有一回,我们租了个三轮车,想探寻深深古巷,听着京味十足的车夫自豪地讲北京故事,感受汪曾祺笔下的北京胡同文化。还没有从胡同文化中回过味来,又跟着一个旅行团扎进一处四合院,去遥想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一碗浓茶的味道,聆听那一声声驯鸽飞声,看看有没有种牵牛花,看到了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坐在小院的一角,细数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感受秋意。小院常常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间感受到时代大的变迁。早已没有郁达夫笔下的“清和静”了,历史的印记和沧桑任谁也无法抹去。
清华园去过一次,我记得是初冬季节,是追着去听台湾作家刘墉先生的听课的。他满脸的笑容,小小的个子,拥着这巨大的能量,偌大的千人会场都不能用座无虚席形容了,窗台上、走廊里、地面上到处都是人,乱和静在那一刻得到了完美的稀释与融合。
讲座结束后,完美便找寻“荷塘”,脑海中闪现的便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当然只是遥想罢了。这个季节能看见的便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了,同学们都觉得很扫兴,便找着其它的景点拍照去了。我反倒觉得无所谓,脑海中朱自清《荷塘月色》便不断涌入。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让他在迷茫困顿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让他终于能享受哪怕是片刻的宁静。漫步在荷塘四周,感受那些高高低低的杨柳树,想象着夜晚时分路灯光会从哪些树缝里漏出来,光与影奏出的和谐旋律究竟像哪些名曲,蝉声和蛙声是怎样的热闹,当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情景以及“妻已熟睡好久”的百般滋味,起伏不定。还好,文学作品的魅力还在于它将你记忆永久地定格在了你最初的美丽上了。
图片源自尘埃我相信一见钟情,也相信一见钟“地”。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不经意间闯进你的生命,生命中总有一处风景让你魂牵梦绕。三篇文章里最喜欢的地方是地坛。当我踏进地坛的那一刻,便知道这是我喜欢的地方,是我今生无法忘怀的地方。似乎也因此而懂得地坛对史铁生的意义。《我与地坛》中有一句看上去不起眼的话。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此处的“园子”便是指地坛。
地坛给予我们生活的力量。看似古老、荒芜、冷落、沉寂、幽深、萧瑟,实际上包含了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目的沉寂中人们往往能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史铁生在地坛遇见了多少可爱的生命。“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这些小动物是史铁生的陪伴者,虽然微小,却充满着生机,无不透露着热爱生命的主旨。地坛荒芜不衰败,我们生活在人世间的每一个生物都不应该辜负我们活着。
地坛给予我们生命的思考。史铁生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在这里史铁生想明白了身体残疾了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样活三个问题。用了15年时间,他终于感受到这古园的形体和微苦的味道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园子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我也不应该因为残疾而失去生活的意义。终于,在古园的落日下、雨燕声中,脚印里,找到了生命的痕迹;在始终站立的古柏中,在混杂草木和泥土的暴雨中,在忽然而至的秋风里,我们终于懂得身临其境某一处风景多么的有意义,它让你的记忆在闻到相同味道的时候第一时间被唤起。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读这样的句子常常会让一个母亲,一个孩子落泪,更何况还是一个有孩子的母亲。我一直在想,地坛于史铁生来说究竟是什么,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象征着母亲和地坛的重合。地坛是作者思考生死重新树立生命信念的地方,母亲则是那个默默无闻给予作者生存启示的人。小小的我在大大的地坛里,更能感受母亲毫不张扬的爱。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坛就是史铁生心中的母亲;母亲更是史铁生心中的地坛。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讲述着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是我生命的航标。
图片源自尘埃此时,我、地坛,母亲三者重叠更见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深邃的思考、人格的力量,还有执着而坦诚地表达对母亲痛彻心扉的悔恨,深深的歉意,以及刻骨铭心的怀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家刘墉曾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同学们,如今在家的日子一定是你生命中最多的时期,请你一定要珍惜。
一个读不懂地坛的人,一生都只能认为它是一个公园。
一个读不懂史铁生的人,一生都无法获得生命的成长。
2021年12月10日凌晨1:1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