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箱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写给孩子的故事。
乍一看,文中的三个孩子真是三个标准的“熊孩子”,他们在学校里打扰上课秩序,在街道上损坏公物,在农场里完全放任动物入侵自家财产不顾,给老师和邻居,也包括父母添了不少麻烦。但当他们得知自己要被关进大箱子,陈述自己的内心的那一刻,我对他们的印象发生了变化。他们好像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像你我一样,一个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会犯错的小孩。难道犯错就要被关进大箱子吗?
尤其是读到丽莎的“错”时,我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错误,那只是一个小孩天生的对动物的同情和喜爱,如果一个小孩没有情感,那是不是才是不正常的呢?大人当然也有大人的考虑,但他们不该把这份责任交给一个孩子来承担。很多时候,小孩所谓的“犯错”只是违背了大人们制定的“规则”。
整个故事,三个孩子的父母出现频率低得过分,让人不得不思考,孩子的“犯错”行为是否意味着父母的失职?
书中提到父母除了在其它大人的口中出现,就只有每周三和节日来看孩子。每次他们会带来很多孩子喜欢的礼物(是不是真的喜欢呢?还不一定哦。)唯一一张出现的身影只是一个匆匆离去的半个背影。她的穿着她的姿态都透露出一种拒人千里的冷漠,作家并没有安排亲子之间来个温暖的互动,送完礼物便你走你的,我玩我的,没有丝毫留恋,可见父母并没有给到孩子依恋和陪伴。他们以为物质就能代替一切。
心理学研究说儿童错误行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想获得过度关注导致的,有时候也会因为自己觉得受到伤害转而想要通过搞破坏来寻求平衡。那么这三个孩子为何打扰课堂,破坏秩序?他们的父母应该要负责任。
其他大人,包括老师和邻居。当孩子出现“问题”,他们开会,一起讨论、想办法,想要帮孩子解决问题。他们决定把孩子关进大箱子,看起来是充满了好意。可是这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好”的吗?恐怕只是他们认为的“好”吧!
大人常常想用他们以为对的方式帮助孩子,然而做的却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事。他们只是想制造一个个不给他们添麻烦,事事依从他们的规则的完美小孩。试想,如果每个小孩都是完美的,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作者写这个故事,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观点,然而又处处传达他的观点。
看看“礼物”的安排吧:每个孩子收到的礼物里面都有一份不该属于“大箱子”的,真正的泥土,海鸥的叫声,流动的小溪,它们代表着生命,代表着活力。关在大箱子里,这些东西就会丧失了意义。
小孩子应该像海狸,海鸥,野兔这些动物一样,在宽广的自然里拥有自由,肆意生长。大箱子会禁锢他们的生命力,于是,作者在结尾就让孩子们冲破大箱子,迎来他们渴望的真正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