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和新安——王涛 刘廷龙书画作品联展座谈会记|王永林
癸卯仲夏,两个月内四赴淝上,今天是应邀参加安徽省书画院举办的“畅和新安——王涛 刘廷龙书画作品联展”座谈会。又是旧雨新知相聚一堂,参观画展,畅叙艺话也。
我于座谈会的发言如下:
特别高兴今天能来参加王院长﹑刘院长作品联展的座谈会,我两个月内已是第四次到合肥参加活动了。王院长﹑刘院长我们是老朋友,所以客套话我就不说了,直接来谈谈我对二位院长书画的认识。
王院长是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大家,他的人物画,与潘天寿倡导的“素描加笔墨”的“浙派人物画”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时代的原因,也受黄胄“速写加笔墨”人物画法的影响,所以他早年的创作,既有写实的人物刻画,又有笔墨的酣畅韵味。我认为,后来他向传统经典回归了,近年来他对“梁疯子”与八大的泼墨大写意情有独钟、研究很深,而最重要的是,他能将“速写加笔墨”与“素描加笔墨”巧妙地化入融合,而且了无痕迹,创作多是略其形骇,只注意人物的性灵,重在人物的传神。神形多取法梁楷大写意,但开脸及面容刻画则因人物性格的不同,而时有简略与精微的不同处理;布景山石与花草的笔墨多取八大,而在人物衣饰大笔头泼墨的处理上,常常是梁楷、八大的意笔相互融合,经常借鉴八大泼墨荷叶的方法,劲健老辣,酣畅淋漓,润泽而能见笔,墨趣笔韵横生。
王院长因为有早期美术学院严谨的人物画形体造型的训练,所以,他的这些大写意人物画作品,虽是放笔泼墨大写,但人物的形体仍是精准的,并能纵肆酣畅而无野气,是于大处得气魄、小处见精妙的。王院长讲他画人物常是“得意忘形”,我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得意略形”,他是集中精力于人物传神处的描绘了。
王院长很擅长处理人物所处环境和周边景物,泼辣大胆的笔墨,沉稳厚重的色彩,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行笔,呈现的是一种宽博大气的氛围,是融人物于天地造化之中,特别是空间虚处宇宙感的处理,让主体人物与周围环境完美的结合,为观者营造出更具丰富内涵的境界。在用色上,他也是清新与古厚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院长也醉心于书法,这不但使“骨法用笔”得心应手,还在每幅作品的题跋中,将每幅作品都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让读画者能与他作心灵的交流。石涛曾经讲:“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王院长现在的画也是“以气胜”的,讲一个有趣的事,我有次访问王院长的留余堂,在画室中看到他正在创作的《大江东去》,神采飞扬的巨幅作品边上放着翻开的石涛画册,乍一看二者毫无关联,王院长却说:“我画大画时,就喜欢看看石涛,就像写字时就喜欢看看米芾一样。”我跟他讲:“你这是端一杯酒在手,与石涛、米芾对饮,以壮豪情啊!”王院长说:“确是如此。”所以,他以这股豪“气”创作出来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如李白之诗、东坡之词般的精气神,他用大块色墨的处理与精微细节的刻画相结合,加之极具张力和灵活度的线条,所创作的画面在笔情墨趣间形成了一种极具韵律的美感,使表现出的人物形态与精神境界,既有传统文化凝重醇厚的古意,又有当代人所欣赏的时代美感,再配以书法长篇题跋的并美融合,这一切就形成了王涛式的、美的符号。
刘院长我称他为艺术上的智者,他的艺术道路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书画史总结后的一种自我认知,他是先在书法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继而以书入画,并以自己良好的诗文功底,以诗兴融入画境,成为集文人画“三绝”于—身的画人。我这样讲,并不是指他习画是在书法成名之后,其实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在军旅的时候就已习画不辍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后来的以书入画,更突显了他自身的长处,并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这个面貌就是以诗造境,山水﹑花鸟﹑人物皆以书法为画法,所写皆从自然中来,但又都入六法,是以书入画﹑诗书画合一的当代文人写意画。
他的花鸟画,得益于二位白石翁与缶庐先生,沈白石小写意的清雅,齐白石大写意的淋漓,吴缶庐以书入画的沉酣,在他笔下妙能相融,成就了他清雅酣畅而又细致入微的画风。
他的山水画,则是由新安前辈,上溯明代吴中文沈和元朝遗民四家,特别是他的墨笔山水,不管是粗笔的抒写,还是细笔的皴擦,都展现了他对传统文人画笔墨的深入探究;像王蒙的繁密郁茂、倪云林的精简淡逸、黄公望的苍浑骨法、吴镇的淋漓墨韵,都在他腕下相合。而这些,都得益于他在书法上的高深造诣,所形成的骨法用笔。也就是五代荆浩讲的:“生死刚正谓之骨。”这个“骨”,既是指作品本身的用笔精准、有力,能充分表现自然的形质;还关乎人格修养,要有刚正不移,力求内心正直高尚的“风骨”,因为什么样的胸襟画什么样的画,金城就讲:“学画者之巧拙全在胸襟”,这是审美取向的问题。
刘院长还喜欢游历,常带队写生,去亲近自然,面对大好河山,开眼界,拓胸襟,观云烟之吞吐,悟造化之神奇,由此再引入书法用笔,自然就更多了几分灵动之气。同时,他更善于把生活中精微的细节描绘得自然随意、轻松闲适,画面上总是洋溢着诗意的韵致。我想如果不是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以及对人情、世态,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笔下是很难有如此丰富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刘院长画作上的题款也极有特点,常常是把文字与画材相呼应,交织成为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机地衬托了画,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让画面充满着古意和诗情。传统的书法行笔是忌尖、滑、流、浮、轻、薄的,用笔如同做人要实、厚、重、沉、拙;拙比巧好,重比轻好,沉比浮好,厚比尖好,因此古人有“宁拙勿巧”之说,巧是小聪明,拙有时却是大智慧。刘院长不管是在书法作品上,还是在画作的题款中,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大智慧。
从今天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出,王院长与刘院长他们这两代院长的共同点是坚持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都是在为安徽传统文脉的传承做着他们积极的贡献。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