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589370/5874e4a3939df8b6.jpg)
疫情四年,泽同学第一次春假回家,我这个老母亲自然要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一天的主要战场就在厨房,采买烹煮,洗涮清扫,日日匆忙。
因有新的任务,泽提前离家,前脚刚走,学校的实训教学工作就全面展开。开启了天天西咸襾地奔波的模式。不得不说人同三月的自然界一样需集蓄能量、充满激情,蓬勃向上。
三月,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又面对了新的同学。有专家说教育其实是一个日日新、月月新的工作,每日每月都会遇到新的问题。的确,每一位老师在新的同学身上都会创新自己的教法,在教学上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这也是我们年复一年乐此不疲的动力所在。
前几天听师德讲座时,93岁高龄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精气神和她的讲话让我深受感动。她说:“教育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塑造生命;教师的生命与使命同行。”特别是她强调教师要上好每堂课,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乐意接受,听得懂,听得愉快,这对于我们工科院校同样适用,很多老师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教育还要“以文化人”,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的培养。所以,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带着责任和使命,踏实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虽是芥荳之微,也发微光吧。
三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最明显的感受是下班常走的河堤路两旁的柳条儿,几天前还是干枝萧瑟,过了一个周末,忽然树梢一片朦胧的鹅黄嫩绿。没有几天,如眉的柳叶渐次冒出,柳条随风婆娑,绿得悦人眼目,拂去不少疲惫。
此时,心中突然冒出《沉思录》中的一句话:“健康的眼睛应当去观看一切可见的东西,而不是说想看绿色的事物。”是啊,大自然以她的博大丰厚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启示,为什么还不能体会,教育面对的是不同天赋、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历的孩子,不能要求千人一面,应尊重学生的习性及多元化的知识追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不是简单粗暴、枉下论断。
“葡萄树和无花果也不是在我们任何需要的时候就马上结出果实。”必须经过冬的干枯、春的萌动、夏的生长才能瓜熟蒂落。所以,不能渴望在短时间内就轻易占据他人的思想果实。更何况“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子女,遵循自然的法则,让花成花,让叶成叶。当我们接受了某种素材,就像大自然一样,尽情播洒阳光、滋润雨露,让其蓬勃生长。
三月,也是各种花卉争先恐后“枝头春意闹”的盛放之际。但是花开得最好的时侯,也是凋谢的开始。所以,事情都有两面性,事情的好坏,只在于我们的看法。有人看到花开,有人注意到花谢。若没有花谢,就没有林黛玉那首脍炙人口的自我挽歌《葬花呤》;也没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那些动人心扉的词句,而人的心灵不能总在喧闹高潮中,有时候是需要沉淀下来体会安静、沉寂与淡淡的忧伤。
因此,不必追求完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对于上天赐予的东西就好好利用;对于那些没有赐给的东西也不要妄想。”就如于漪老师所说“人的价值,在于精神世界的高贵。有了精神,就有了品质,有了气派,有了气象。”花开就有花谢,但精神永远芬芳。
这个三月,注定是忙碌的。错过了丰庆公园那棵报春的山桃花;错过了唐村一片香雪海的梅林;错过了家乡那漫山遍野的樱桃花海……但有事做、能做事是幸福的,我为一切感到幸福:美丽的大自然和身边的你们。
2024.3.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