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说到,惩罚和强化可以保持或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可是,我们人不仅仅会因为被惩罚或者被鼓励、认可才选择做或者不做某事,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有没有可能我们仅仅只是看到了或听到了别人因为做某事被惩罚、被认同、被欣赏,而选择做或者不做某事呢?
比如,有没有可能我们仅仅只是看到听到别人这样做,这个所谓的别人也许是我们亲近的人,或者是尊敬的人,他在我们心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仅仅是想追随他,跟随他,亲近他,所以愿意模仿他,成为他,所以选择做他做过的事呢?
又或者压根就没有外界的影响,做这样的事会让自己开心,所以就愿意做并且多做这样的事;做那样的事会让自己难过,所以就不做或者少做那样的事?
老树新花也就是说很多行为只是无意间学习模仿而来的,并不存在奖励惩罚措施。
我想,这些可能性都一定是有的,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可能性,一定也还有其它的可能性存在。
比如,爸爸妈妈并没有对老二进行过多的干涉,老二看到哥哥姐姐听话懂事,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扫地就扫地,让刷碗就刷碗,因此受到奖励,比如就能得到看动画片的机会,就能得到吃零食的机会,总之,听话的孩子有糖吃,所以也自动自愿的做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这就是模仿学习的一种。
老二看到哥哥姐姐因为不听话,让打狗非得去撵鸡,让读书非得看电视,因此而被打屁股被惩罚不许吃零食,所以就会乖乖听从父母安排,避免被被打被惩罚,并得到好处。这些都是因为受到了身边的亲近之人的影响,而自动自发的就调整了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模仿学习。
比如,儿子的偶像是某歌手,或某演员,起初可能是觉得他们长得好看,唱的好,演得好,而且还能出名,挣钱多,所以立志自己也要做这样的人。不过有的可能是看中了可以出名,有的则看中的是可以赚很多钱,而有的可能看中的是人家歌词写得有意境有韵味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也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其实也是因此激发了内心的欲望而蠢蠢欲动。这样的行为也是从模仿开始的。
也许,偶尔吃了某种食物,觉得这种味道很不错,以后再次吃到,依然喜欢。于是,慢慢的,就可能会特意寻找这样的味道。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无意间买了一次密室,虽然有些太甜,甜的发腻,可是还是很喜欢这种味道,所以过段时间就特别馋,必定得买一点。虽然不过个把月才买一次,一次不过买五六块钱的。这样的行为可能每个人都有,也纯属偶然,但也是自己学习来的。
所以,有大多数的行为维持下来,并不是因为操作性作用。而可能是出于模仿进而学习巩固。
一个行为长期维持下来,一定是对个体有价值有意义的,如果想要继续保持,可以寻找其源于什么,比如可以考虑有效的奖惩机制,可以考虑树立典型模仿,也可以考虑满足其内心需要等等,总之,目的论是解决问题的。如果没有具体的目的,单纯只是寻找原因,意义不大。那么,我们通过跟来访者互动,寻找他问题的成因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就像我天天坚持写这1000字是为了锻炼自己书写、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想要通过文字融合自己所学。同时我也是在模仿我的老师,因为他说坚持写,先坚持下来,再慢慢提升质量。坚持不下来,质量再高,也不能成为带动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