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作者: 逡寻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15:23 被阅读0次

    知识大行其道,你看到的是精华还是渣滓?

    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知乎,这些经由自己选择的关注对象,有多少内容能让人真正发醒、叹服!

    得到、分答、在行……相对专业的平台,难道就能确保知识的精粹?

    这些疑问,困惑了我好些天。

    记得在学校时,时间充裕,爱看书,经常会集中一定量的时间攻读经典书籍。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刚刚热起来的初夏,我用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捧书看。忘了气温,也忘了周围,但是那种遨游在魔幻世界里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饱满。

    工作后,完整的时间段相对压缩,碎片化的时间多了起来。就算是碎片,我也想利用起来,把它们织成片。所以有时候看书,有时候手机。印象深刻的是,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其实半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我却花费了大半个月的碎片时间。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因为我和它交流的时间太过碎裂,总感觉没有打通爱情笔记在我脑回路的任督二脉。

    举这两个关于读书的例子,是想说明三个观点:

    1、一个有深度的知识点,背后有着庞大的逻辑系统在支撑。一个从未接触过这类知识点的人想要了解、掌握,必须投入一定量的时间,小至一本小说,大到一万小时定律,本质是都需要相应的努力来沉淀、习得。

    2、就算是碎片化时间,也想充分利用起来。这一普众心理,被精确的把握,各类公众号、APP涌入手边。浮躁的时代,我们恨不得30秒攻克一个知识点,10分钟理清家长里短,一篇文章向PPT高手蜕变……理智来说,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太可能完成一个宏观愿望的。可一个个夺人眼目的标题、广告仿佛一道香气扑鼻的大餐,在诱人地说:“在我这里,你可以!”一篇文章而已,还是某某大师,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何不一试?

    3、一些内容输出者,所谓的专家,他自己并没有把全部内容吃透。自己嚼了几口的“知识”,用花哨、新鲜的词语,包装成新媒体的爆款,读起来痛快,却风过了无痕。

    爆款看多了,产生了免疫,催醒了反思。不少人关闭朋友圈,放下公众号,仿佛整个世界清静了。

    可是,对知识的渴求没有变,向上的心更强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要靠自己去甄别和舍弃。

    甄别营养与渣滓、大师和混子,也许会走弯路,但一颗主动思考的脑袋,总好过盲目的跟从。

    舍弃那些,未读条数10+的公众号,仅留下那些一天一个推送还觉得不够、每天入睡前必不忘翻下牌的。

    毕竟,思想是精神的王冠,我宁愿十年镶钻,也不愿快消的渣滓扰乱心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jm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