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作者: 逡寻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15:23 被阅读0次

知识大行其道,你看到的是精华还是渣滓?

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知乎,这些经由自己选择的关注对象,有多少内容能让人真正发醒、叹服!

得到、分答、在行……相对专业的平台,难道就能确保知识的精粹?

这些疑问,困惑了我好些天。

记得在学校时,时间充裕,爱看书,经常会集中一定量的时间攻读经典书籍。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刚刚热起来的初夏,我用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捧书看。忘了气温,也忘了周围,但是那种遨游在魔幻世界里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饱满。

工作后,完整的时间段相对压缩,碎片化的时间多了起来。就算是碎片,我也想利用起来,把它们织成片。所以有时候看书,有时候手机。印象深刻的是,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其实半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我却花费了大半个月的碎片时间。这本书值得一读,但因为我和它交流的时间太过碎裂,总感觉没有打通爱情笔记在我脑回路的任督二脉。

举这两个关于读书的例子,是想说明三个观点:

1、一个有深度的知识点,背后有着庞大的逻辑系统在支撑。一个从未接触过这类知识点的人想要了解、掌握,必须投入一定量的时间,小至一本小说,大到一万小时定律,本质是都需要相应的努力来沉淀、习得。

2、就算是碎片化时间,也想充分利用起来。这一普众心理,被精确的把握,各类公众号、APP涌入手边。浮躁的时代,我们恨不得30秒攻克一个知识点,10分钟理清家长里短,一篇文章向PPT高手蜕变……理智来说,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太可能完成一个宏观愿望的。可一个个夺人眼目的标题、广告仿佛一道香气扑鼻的大餐,在诱人地说:“在我这里,你可以!”一篇文章而已,还是某某大师,几分钟就可以读完,何不一试?

3、一些内容输出者,所谓的专家,他自己并没有把全部内容吃透。自己嚼了几口的“知识”,用花哨、新鲜的词语,包装成新媒体的爆款,读起来痛快,却风过了无痕。

爆款看多了,产生了免疫,催醒了反思。不少人关闭朋友圈,放下公众号,仿佛整个世界清静了。

可是,对知识的渴求没有变,向上的心更强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要靠自己去甄别和舍弃。

甄别营养与渣滓、大师和混子,也许会走弯路,但一颗主动思考的脑袋,总好过盲目的跟从。

舍弃那些,未读条数10+的公众号,仅留下那些一天一个推送还觉得不够、每天入睡前必不忘翻下牌的。

毕竟,思想是精神的王冠,我宁愿十年镶钻,也不愿快消的渣滓扰乱心田。

相关文章

  • 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知识大行其道,你看到的是精华还是渣滓? 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知乎,这些经由自己选择的关注对象,有多少内容能让人真...

  • 愿你我成长为想要的模样。

    别让时间是非了理想, 别让理想败给了现实, 别让现实腐朽了思想, 别让思想中断了未来, 别让未来输给了时间。

  • 知识泡沫

    有一个词叫做“泡沫经济”,根据百科的解释,指的是资产价值超过实体经济。在泡沫经济中,赚钱很快,但这个钱没有实体经济...

  • 知识泡沫

    何谓知识泡沫?其实我以前并没有对这个词有明确的定义,但随着资金盘居多的币圈落寞的时候,我又重新审视了这个词。 我们...

  • 大专的渣滓。

    希望所有人心里都有点逼数,该安静的时候别打扰别人。 要不自己被告几次状了都不知道。 更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室友捅...

  • 别让朋友圈变作商业圈

    事到如今我依然是一个手机不离手的人,但是我不怎么再去刷朋友圈了。不去看朋友圈的原因,至今我也没想得太明白, 可能我...

  • 渣滓

    无论是对着影子还是镜子 你皆看不清自己的样子 心早明白这扭曲的俗世 尽是连灵魂都腐烂的行尸 你思索着生命的标志 又...

  • 渣滓

    我再次将我的感情揉成渣滓塞进心脏 喷薄出来的汩汩鲜血淌成河 路过的人饮了一瓢 苦不堪言啊 苦不堪...

  • 渣滓

    我在想,要不要和这种渣滓人呆在一起?这确实会浪费自己很多时间,会对我造成很大的干扰,会对自己的计划执行产生很大障碍...

  • 渣滓

    大多数时候,无论我们怎样努力的活着,都依旧如尘土般卑微,偶然让风扬起后,迷了别人的眼,还要被狠狠的骂上一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让知识的渣滓,变作思想的泡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jm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