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期一个工作问题上的疏忽,导致本周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处理这个疏忽造成的后果。给本来年底繁重的工作量又增加了负担和心理压力。前期安排好的学习计划也全部打乱。
过程中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表面看起来是一个问题的疏忽,实际事情背后联系着很多问题。
在这之前,总认为这份工作已不能带给我技能上的成长,没有工作激情,所以有些消极懈怠。把每天时间和精力的重心放在可以成长的学习上。
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带来一些成长,但总感觉提升较慢。
把工作和学习分开处理,是一件投资回报率很低的事情。因为,每天有八个小时用来工作,但这八个小时却不和学习发生联系,这就意味着把成长堵在了每天四小时左右的学习上。
更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工作轻松待遇优,也要离开舒适区,转身去创业或者到创业公司工作。
罗胖也曾在罗辑思维提到过:如果从事一件工作,但当前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几年后离开这个工作,那还不如现在就离开。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这句话经常像对话框一样弹出来提醒我,但我总认为目前还不是离开的最佳时机。也许有人会说,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放手一搏。可我还是想再多积累一些硬通货技能。
而今后的工作也不能只是为了工作,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机会,尽可能的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际的工作中。
如果不能逃避,就要勇敢面对最近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他提到:“其实不管是主业、副业、我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深入思考问题,热情分享经验,激发别人潜能。
这句话带给我很长时间的反思,也许我目前做不到“激发别人潜能”,但“深入思考问题和热情分享经验”,都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去做到的。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通过读书、APP 等学了很多东西,但工作和生活中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完全没有改变,那这样的学习显然是无效的。
笑来老师也提到过:很多知识,如果没有真正学到,只能算是一个信息而已。
成甲老师主张坚持从底层思考、学习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如果说,目前工作中做的很多事情不能迁移到其他技能或今后的工作当中,但通过工作和学习培养出来的思考方式却是终身受用的。所以,不管是目前的工作,还是要学习的技能,只要有心成长,都可以作为培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的方式。
即使是这次疏忽带来的后果,因为后果严重,所以事情发生后,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起来,逃避现状。但事实终归要面对,必须面对和想办法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因为有了一次深刻教训,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也主动深入了很多。
勇敢面对问题,从错误中深刻总结,以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