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题记
时光流逝,白驹过隙,笔尖的真挚和漂洋过海的信纸悄无声息的被人们慢慢遗忘,搁置在历史的潮流里,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速的一通电话和略显冰冷的即时讯息。
90后这一代,逢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个个体都显得匆匆忙忙。作为其中一员,我错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书信,还有来自笔墨深处的斟酌细腻、跨越时空的念念心切和一场用等待换取的文化传承。
我是一个喜欢写信胜过电子通讯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一纸深沉。书信中常见“见信如面”这个词,遥想那个一切都缓慢又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的情感被时间和距离无情割裂,相见亦难,而思念更盛。于是所有的怀念倚着笔就着墨附在信纸的第一行化作这四个字,当它们跨越时空,腾着马力劳顿传递给另一个人的时候,信纸笔墨便变成那个有血有肉的写信人站在收信人面前,首当其冲的不是漂洋过海的风尘,车马劳顿的艰辛,而是它溢出的真真切切的思念,可贵又不易的思念。还有一个词深得我心——“知名不具”,即你知道这封信出自谁的手笔我就不再署名。就像是写信者特意抖的机灵,留的悬念,收信人也许会好奇而会心一笑。可是,该是多么亲密的关系才能如此不假思索的附上这四个字,想必也只有那种历经了不知多少时间和空间考验的彼此才能有如此默契了。想到这里不禁一暖,感叹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简洁深处都是刻骨铭心。
尺素,鸿雁,双鲤,锦书…书信的形式在变,但思念的深度不变,于是它们通通在时间的见证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象征。当亲情,爱情,友情是那般抽象而不具体的时候,却因一纸书信而让人感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纸尝尽人间心酸战乱痛苦,承载的是一颗无奈而急切的归去之心;“天阔素书无雁到,夜阑清梦有灯知”,信未至人已老,这一纸背后是磨人的等待和无处安放的寂寥;“我们夏天结婚好吗”,这一纸跨越了六年,跨越了大洋,它是荷西对三毛感情的沉淀……当我对你有千万句肺腑之言却不知从何说起的时候除了写信除了慢慢的将我的心语化作一个个字符,我找不到任何能让你我隽永的方式。其间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后知后觉才能体会的曼妙。也是今天这个大时代下人们极度渴望却无处寻找的东西。
如今,我们感知那些过去的深沉不单是为了缅怀,其实内心也有一种渴望,除了渴望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的尽善尽美,更渴望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贴心交流。《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等等这些家书以通信的方式形成两代人的对话,道出的是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展现的是传统文化中中国家庭的家教,传递给我们的是他们浓浓的家风,而这些恰恰是今天所看不到的。父母为家,奔波劳顿,子女为庭,远游匆匆。一方是现实的逼人,一方是梦想的召唤,而因这个大时代,更加速了两代人两颗心的分离,于是很多该有的东西没有了。大多数人不以为意,但其造成的后果如蝴蝶效应般逐渐放大,可怕的是人们还不自知。一个家庭若没有自省之后的言传身教,没有慢下来停下后的促膝长谈,那么这个家庭也就没有精神纽带。什么是精神纽带?家训为纽,家教为带,它通过家风展露在一个人的身上,从人的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来。这些东西不仅代表父母的颜面,家庭的质量,也显现着传统文化的兴衰,更体现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精气神!
小小的一纸书信早已不是当初为了联络而必要的手段,当它从岁月潮流里重新被人们拾遗的时刻起除了预示着我们开辟了继承传统文化的新道路,也代表人们的生活开始进入一个高质量的新阶段。这个阶段里,大家想慢下来,慢的不是外在的发展节奏,而是情感的交流节奏。我们想要回归家庭,重新审视家教家训家风对人本质塑造的重要性。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朝我们只愿与日色同慢,能促膝长谈,我们只想做一个真正的人,有完整的人格,有处世的包容与善良,还有心系家国的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