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诉说
王学明
历史是一部教课书,常常给人留下深沉的思考。读罢《五千年演义》晚清血泪篇,我掩卷思索了许久。仿佛是,焚烧圆明园的熊熊烈焰,卷进我思维的长廊;仿佛是,强盗们恶魔般的行径,映入我眸子的瞳孔;仿佛是,遗址上那惟有的石柱,站在我心灵的窗口……于是,我踏着历史的甬道漫步,寻找着昔日的圆明园,追溯着这不堪回首的一页。
我心的航船沿着史书的海岸,领略圆明园昔日的风采。史载,圆明园原建于明朝,座落在北京西郊。这里,山峰青翠,层峦叠嶂,山间流泉,犹加彩链,烟云葱茏,景色奇绝。早在辽代以后,就成为帝王权贵消闲颐养的胜地。辽圣宗修建了玉泉山行宫。金章宗盖起了芙蓉殿、景会楼。清兵入关以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康熙皇帝在明武清候清华园旧址建起了畅春园,并将附近林园土地分赐给亲贵。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8年),皇四子胤褀(雍正皇帝)得到了畅春园以北的土地。
胤禛‘固高就深,依山靠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建起了一座园林,康熙帝赐名‘圆明园’。胤禛即位后,自雍正三年起,拓展旧园,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衙值房。从此,雍正至咸丰,清帝每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园中居住,主持朝政。外国人因之称其为夏宫。乾隆皇帝登基后,喜游山玩水,曾经六巡江南,每见奇景怪石,都遣画师摹写山水名胜,仿建在圆明园中。他在位60年,圆明园‘无一日无修饰之事’。其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帝,也是岁岁修缮,增添景致,使圆明园成为中华首屈一指,世界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楼台亭阁,构造别致,巍峨宫殿,金碧辉煌,花径走廊,曲折连绵,奇珍异宝,价值无数……
记得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样写道:‘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人间奇迹,人民的想像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都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它倒有点像神奇的月宫,这就是夏宫’!
我的心忽然颤抖起来,眼前的奇迹消失了,笔仿佛在抖动!1860年10月18日,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一个‘胜利者’者把腰包塞得满满的,另一个把箱子装得鼓鼓的。两个人便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天,法军抢劫圆明园后,英军接着冲入圆明园内,随着焚烧命令的发布,只见圆明园浓烟密雾,火光冲天,烟青云黑,遮天蔽日。举行大典的宏伟殿堂熊熊燃烧,顷刻间化为云烟。安佑宫中,近300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浓重的烟云直扑京城,天光黯淡,雕梁画栋,灰飞烟灭,青山绿水,一片焦土!无数奇珍异宝流落欧洲,残存物品荡然无存,各类树木盗伐一空。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强盗们血腥的魔爪,毁于清改府的腐败无能。
遥想当年,京华西郊,是怎样的火焰,怎样的浓烟;遥想当年,神洲志士,是怎样的哭泣,怎样的悲哀。我想,这里肯定有不安的魂灵,这里注定有沸腾的热血……
我站在圆明园遣址前沉默。那是26年前的一天,我去总政参加短训,受朋友之邀来到圆明国遗址。眼目所及之处,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小径,惟有大水法和远瀛观的几根石柱,零丁地孤立在那里,撑着零丁的石条,仿佛摇摇欲坠,一股轻风就可使它倒下。然而,它却硬撑着,始终没有倒下。
我轻轻地抚摸着石柱,白的颜色,没有光泽,没有湿润,没有蝴蝶为它起舞,却闻蛐虫为它哀鸣,在夕阳映照下,显得很凄惨,如同沙漠中的一堆白骨……
我轻轻的抚摸着石柱,手指没有芳香,没有生命的触觉,只感到冰凉和滞涩。我默想它曾经活过,与祖国的山水为一体,朝霞映照过它,月光映照过过它,溪流从它身上流过,鲜花在它身上开过,它有过崇高,有过秀丽,有过迷人……
我轻轻抚摸着石柱,好像抚摸着母亲心里那不堪回首的创伤,抚摸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抚摸着这一段崩溃的历史河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