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门外”想到当年《窗外》中的歌词:今夜我又来到你的窗外……歌曲是很久远的年代了,门外的风景也是一片灰褐色的记忆,当年记忆的飞絮纷纷飘来……
拜高中班主任的“特殊照顾”,把我的座位安排到了第一排,门口旁边。坐在位上,上课开着门时,可以看到外面不一般的风景,仿佛有岁月的烟尘在我和门之间掠过。
只有忍受住了冬天时同学们地进进出出所带来凛冽的寒风刺骨,就能感受到夏天坐在门口位置上的惬意。北方的夏天,也是大热天,一间教室连风扇都没有,六、七十人挤在燠热沉闷的小屋里,彼此呼吸着旁边人散出来的热气,简直是不但“同学习”而且是“同呼吸共命运”。而我却可以把书桌座位向前一搬,把门一开,挡在门口,北方就是风多而且大,门外的穿堂风呼呼吹着,感觉甚是凉快,把暑气热气吹得无影无踪。当然,我也只有在语文课上敢这么做,其他任课老师还是要管一管的,我不敢这么肆无忌惮。
门外是一条走廊,还有一个楼梯的拐角能进入从座位上望过去的画面。下课没事的时候,我就在座位坐着,看着门外的风景。能看到男生说说笑笑快步走过,也能看见两三个女生手拉着手徐徐而过。这些隔壁的同学经常看到过,就看眼熟了,能够知道是隔壁几班的了。那是真正的“此时无声胜有声”——靠着眼神交流,只是一晃而过,只是刹那间的眼神一碰。身影“晃”多了,量变引起质变,就“晃熟了”。直到某年暑假,在商场遇见了一女生,有一点眼熟,好像在哪见过,怎么也想不起来,大脑的记忆思绪就像是零度的冰水混合物,高一度就可以化为水,低一度就可以结为冰,但却这样冰水共存的浑浑噩噩。所以,忘记了她是初中还是高中同学了,从她的眼神中我也读出了惊讶,擦肩而过以后,我很是怀疑她是我高三那年在门外“认识”的。
门口的走廊上有几扇窗户,有一天下了晚自习我在那站着,从往外望到窗内,走廊上有很多跟我一样发呆的人,也有跟我不一样和同学窃窃私语或者高谈阔论的人。从远处走来一年轻教师,她穿过人群,姗姗而来,飘然而去,我一直行着注目礼。眼神碰触的一刹那,热忱而有穿透力的眼光也不回避,她的脸红了,而我感觉到一股热流从彼此心底一涌而起。时间飞逝,临近毕业时发生的目光的凝望与交织,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也不知道她姓氏名谁。
从初中开始到高中毕业六年,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我在日记中一定记下了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遗憾的是,有一年家里失火,那些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记录完完全全、原原本本交给了老天爷去品评与玩味了。
回忆是扇门,穿过去就是新的风景与新的生活,哪怕新的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生活的不容易与不轻松能把记忆里的往事消磨得无影无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