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利用安身,义则利也

利用安身,义则利也

作者: 光尘 | 来源:发表于2020-09-21 06:23 被阅读0次

孟子曾见魏惠王,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庭,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对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仁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孟子秉承的是儒家王道仁政学说,毕生之志是希望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儒家讲究的是“君子罕言利”,魏惠王所问,孟子所答,似皆不同频,但若考察其历史背景却又都合情合理。

魏国自三晋分家以后,经文侯、武侯两代的励精图治,称霸中原,败货丰富,有铁骑三十万令各国胆寒,但到了魏惠王这一代,国君昏庸,奸臣当权,与齐国的桂陵、马陵两次大战,大魏铁骑几乎丧尽,庞涓身死,一顶王冠落地。西边强秦崛起,河西之战,魏国割让土地三百里,复归函谷关、武关、崤山之要塞,背后发凉,如鲠在喉,赵、魏、韩同盟也瓦解,赵、韩与齐、燕重新订立盟约,南边还有物广民风的楚国威胁,此时的魏惠王期盼富国强兵之策犹如大旱之望云霓,故开门见山就问:“有何以利于吾国”。

孟子答之,只要行王道仁义就可以了,非孟子不识时务,只是有儒家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大争之世,战时各国皆讲求实效,仁义早就灰飞烟灭了,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你我联起手来打别人,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但不管是什么时候,爱民保民则没错,毕竟民为邦本,法家的变法也是自下而上,以民为本。

秦国在穆公之后行仁政,之后历经四代国君乱政而不亡,庄公打了二十多年的战争,府库几乎耗尽而不亡,奈何统一天下后国富民丰,兵强马壮,帝国大厦却轰然倒塌,不行仁政,刑罚过多,劳民伤民之故。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从长远来看,仁义王道有百利而无一害,正如古人所言,远人不来,则修文德以来之。于国乎,于人乎,皆如是。

《货殖列传》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另有法家的韩非子说过:“舆人欲人富贵,棺人欲人死丧。人不贵则舆不用,人不死则棺不买。非有仁贼,利在其中。”一切文化的内涵本质上就是一个“利”字,如《易经》所言,避凶趋吉,利用安身。

中国文化里向来就有因果报应,自求多福的内涵,“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怨之家必有余殃”,“好人有好报”,而且几千年来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一直能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流,其他学说皆为旁枝,也是这个原因,义则大利。

相关文章

  • 利用安身,义则利也

    孟子曾见魏惠王,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庭,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对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

  • 知义利

    二程说,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邵雍说,重义则轻利,重利则轻义。 我觉得,知义利,可以从...

  • 角度好寻不好握

    “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 有道是“仁义原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

  • 墨经:《义,利也》

    在墨学文化研究中,墨子贵义尚利是基本的共识。一般的研究者认为,墨子义利观是尚利贵义,以功利作为义的内容和本质,把义...

  • 感悟――人啊

    人若伤天害利定讨天怒人怨! 人若助纣为虐必然引火烧身! 人若无情无义何以安身立命?

  • “利”&“义”是谱写人性的基本乐符

    芸芸众生,大多逃不出“利”、“义”二字。 “利”可以笼统的看成物质财富, “义”则代表着人类特有的情感追求, 两者...

  • 利者,义之和也

    拆解:《弱者合群,强者互抬,智者独行(深度好文)》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E...

  • 利义

    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浅谈人民的名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交,其状也淡,其情也深。小人之交,其状也甘,其情也薄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

  • 交情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义相交,地久天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利用安身,义则利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mm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