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至于学,到70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说的是他求学55年的感受,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随孔子上下而求索。
15岁时立志求学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三岁丧父,15岁时丧母。
三十而立,很多人把而立理解为能够自食其力,有事业,不再依靠父母,成家立业。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十五岁时立下的志向,求学到30岁,自己志学的志向才立得住。
你还记得十来岁时候的梦想吗?恐怕不是现在的买套房吧?我突然想到一个问心致良知好办法,问问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那个十来岁的自己会不会觉得恶心?
可志向是买房已经算很好了,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这些人从来没有看过世界的美好,也没有见识过人心的丑恶,没有体会过各个学科的奥妙,就那么混吃等死的活着。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他的父母、他的老师没能点燃他心中那团火焰,反而扑灭了它。
那是一个孩子对于这个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
曾经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向往与渴望,可后来熄灭了,这个罪责是不是归功于教育?
四十而不惑,又修炼了10年,能够看穿事物的表象,直达核心的本质。世事虽然复杂,但是已经能够拨云见日,不被迷惑。
不惑就够了吗?不够!还要继续修炼,再修炼十年,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什么?是人生而为人的道义与责任。怎么找到天命?寻找自己心中的那点光明,致良知。
我心中光明坦荡,待人接物、做事,无不光明磊落。这里需要注意,我们的认知中有大量的谬误,甚至我们在加害别人时浑然不觉那是施暴,甚至觉得自己正义无比。
我们的自由该以别人的自由为边界,绝不能侵害别人的利益,若为了救几个人而牺牲一个无辜的人,这种事情若是做了便是不仁。致良知,知天命无从谈起。
六十而耳顺,见多了人世的风雪与浪涛,从中不断磨砺自己,终于在45年后能够不觉得外界纷扰刺耳,能够心平气和的去抚顺教化。
到了这个境界,才开始能脱离痛苦。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大般若智慧了,已至涅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终于在修行了五十五年后达到了自由之境。从心之所至,不去约束自己,却还能无处不符合礼仪,已得大逍遥。
太史公说:高山仰止,景景行止,虽不能治,心向往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