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柚微
来源∣小舟学堂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
01
明明自己已经清晰地规划好了当天的时间清单,有这一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却还是会在朋友提出某个要求的情况下打乱自己的计划,导致整个时间清单出现紊乱。
其实这些朋友大多是隐藏在好友列表里不常联系的存在,平常不说话,节日无问候,偏偏还要占据彼此的一个联系人名额。
当然,也有日常生活中经常打交道的朋友。
大抵是自己作为一名工科女,却把文学特质发挥淋漓尽致的原因,不断有朋友找我代写作文、策划书以及一切与文字搭得上关系的工作学习任务。
总觉得既然别人开口了,就应该帮忙。因此也不考虑自己是否有时间有精力,都会满口应承下来,将她们的请求作为第一要务尽快完成并交予她们,换来一句风轻云淡的谢谢。
不知为什么,事态总是爱朝事必过三的方向发展,凡事有了第一次,接憧而来的必然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
“在吗,我又有一篇策划书要写了,上次你写得挺好的,帮我把这篇也写了吧。”
“在吗,我们老师布置了四篇作文,你帮我写出大纲吧,我照着写。”
“在吗,帮我写篇文吧,你文笔好。”
“……"
那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写作机器,接单、写作、接单、写作,摒弃自己学习的时间去迎合所谓友谊带来的不断索取,最后落得一个身心俱疲的下场。
很想说不,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拒绝他人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能帮则帮好像成为自己的一个思维定势,永远也无法跳出来。
第一次说出不,是在自己很认真的跟自我的灵魂独处一个夜晚之后。
手机另一端的人发信息说帮忙写个文吧,我翻了翻聊天记录,全是类似的请求,谢谢两字少得出奇,考虑到第二天满满的学习计划,略带犹豫地打下一行字就发过去了。
直至软件更新,我们的聊天记录也依然是我的这句话,仿佛要见证我的成长一样,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无声亦无息。
不好意思,最近很忙,帮不了你了。
02
那一刻,仿佛卸下了多年的重担。
对友情的顿悟,对自我的释然以及对只知索取之人的隔绝都让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学到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人活着,必然要和周遭的人与环境作斗争。
这些生命之中亲近又辽远的事物,有时令我们感到轻快,有时令我们感到疲乏。
而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从古至今,大部分人会无意识的选择与令人轻快的人与环境相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舒适圈”。
既然我们的生存本能告诉我们趋利避害,那就勇敢的拒绝让你感到疲乏的存在吧。
这里暂且不谈舒适圈带来的利与弊,因为选择舒适圈生活与沉迷于舒适圈不思进取是两种生活态度。
于我而言,在令人舒适的地方继续努力生活才是要紧事。
03
昨晚再次看许知远主持的《十三邀》采访俞飞鸿的那一期。
女神说她从小到大无法拒绝他人,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这也是为什么她毅然选择独自去美国求学的原因之一。
而让她真的觉得自己可以了,可以拒绝别人了的重要经历,是有一次她吃完晚饭去停车场取车,走在人行道上时,一辆车拐弯时没减速差点撞上她。
当车刹在离她几米远处时,她冲上去狂踹车身,用英文叽里咕噜把车主大骂了一通。
正是这一次的发泄,让她觉得她终于做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想要做到的事情:
拒绝他人,直接的表达自我的喜怒哀乐。
她一直在不断努力的去除自己性格限制,完成个人的蜕变。
个人觉得这也是她能够成为成为众多人心中的女神的原因。
很庆幸自己也在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去除自我某方面的局限。
04
又想起那一晚,自己默默问自己是否真的想继续无效的帮助那些觉得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人?这种并不平等的索取真的是友情吗?
真的要以这样犹豫的状态去迎接接下来的人生吗?不会说不的话,接下来的人生一定会很累吧?现在就已经很累了呀。
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大抵是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想法吧,不知道要从何处下手。因此,也无从得知往后的人生要以怎样的姿态走下去。
我们必须明白,许多来自他人的请求并非必须接受,人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就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味的寻求他人无私的帮助,其实是一种逃避。
逃避生活赋予的责任,只想享受生活赠予的权利,也算是一种性格局限了。
拒绝他人并不意味着伤害他人,而是以一种更理智的情感去分辨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在更独立的程度上完成自我的抉择。
要想更轻快的生活,得到更直接的表达自我的快乐,先学会拒绝吧。
END
【小舟学堂】
进步青年聚集地
面向大学生和职场新人的技能学习平台
拥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考试、办公软件、PPT模板、PS教程、摄影教程等资源,总量超过10000+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