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98252/013954a1884e16e2.jpg)
通读全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为什么这个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小说要以“线”来命名,我想,除了书籍后封面上印上去的故事场景“直到她变成地平线上的一个小黑点”之外,或许也和小说主人公的工作——裁缝有关,毕竟在那个年代,每个人身上穿的都是手巧心细的裁缝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我坚信,这刺绣就是一股力量,促进他们团结,守护他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女主卡捷琳娜的传奇人生
因为战乱动荡年代的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与亲生母亲的走失,造成了后来她遇见了养母和两位双胞胎姐姐。也就是这一次走失成为了她与母亲所见的最后一面。按照常理,也就是中国人的思维逻辑,这种经历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在当今中国,几乎每年都会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因为丢了自己年幼的孩子而一生都活在痛苦与自责的阴影中。当然,在刚被迫分开的时间里,母女二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牵挂着对方,可是时间久了,年幼的女主显然习惯了这种还算富足的生活,并和周围邻居能够愉快交流玩耍,并且经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联系上了身处雅典过得并不怎么好的亲生母亲,母亲也告诉她既然这里的生活好人也好那就留下了吧。自此,她的人生算是有了本质意义上的转折。
她工作的由来完全得益于她缝纫的天赋,刚14岁就已经表现出超常水准,二十多岁就已经成为全市最出色的裁缝。她对男主的思念之情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尽管中途违心地听从所有长辈的建议嫁给了有钱的雇主,我想或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周围人都说好于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去做别人觉得适合的事情,但过得好不好到底还是自己心里最清楚,毕竟人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决定负责,大家都是成年人,听取意见可以,但主动权还是握在自己手中。
男主迪米特里的“固执”人生
固执这个词用在迪米特里的身上便没有那么贬义的意味了。
无论是他青年时期上大学选专业还是壮年时期义无反顾地投身共产事业,无一不体现出他反抗父亲的决心。他父亲是个金钱利益至上的人,对儿子没有丝毫疼爱,相反,他将妻儿作为自己生意上的门面,家里宴请顾客,妻子的美貌出面才能增加自己在同行人中的地位,替儿子规划好人生才能帮他挣更多的钱。总之,一切以生意事业为他生活的圆心。
正因如此,他恨透了这个从未给予自己过爱的父亲,处处跟父亲唱反调,甚至到了不惜自己生命的地步。直到最后在被捕关押的日子里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之后才有了释然与解脱。他和卡捷琳娜相同的一点就在于两人身上都有股“固执”的力量,这种力量推着他们向前,支撑着他们心中不变的信念和意志。
从“一”开始
细细想来,人们小时候的咿呀学语应该都是从最简单的“一”开始,不断加新的东西,才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物。一根线不能代表什么,一扯便断,可是当这些五颜六色的线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便组成了美丽的衣裳,布匹,刺绣等等。就像中国古时候的名句:一根筷子掰的断,十根就不那么容易断了。凡事从最最基础的东西做起,认真踏实完成每一步,最后一定会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不同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相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欢欣雀跃的事情啊,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