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25493/1cf73b97c10de064.png)
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三线”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一些曾经大城市的人来说,这个词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一群远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全都献给了献给了祖国的军工事业。
我所写的三线回忆系列文章,背景就发生在江西省某地一个代码为“818”的军工厂,它位于大山深处,来自五湖四海的父辈们修马路,造工厂,建起了家属区、医务室、食堂、车队、电影院、篮球场、接着又有了子弟学校,邮局和银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单位,就是一个社会的小细胞。
当地的老俵还在点煤油灯的时候,818已经可以自己发电,有自己的水处理和水泵站了。在深山老林里,818不再是一个神秘而简单的符号,而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顽强地完成着自己使命的一截难忘的图像和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5493/76b8144aaec7b9fe.png)
当年的“三线二代”们,在那个军工厂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到了八十年代军工厂“军转民”,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人才流动,一批又一批“老三届”调走了,父辈们也退休回到原籍养老了,我们这一代的人也陆续离开了那里,曾经为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过特殊贡献的军工厂,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818是我们兵工厂的保密代码信箱,后来“军转民”后,又把8月18日作为工厂的建厂日,而2006年,作为省属军工24户被列入国家军工关闭破产建议项目企业之一的我们的军工厂,彻底改制并破产。四十年的光阴,验证了一个军工厂的盛衰成败,掠走了父辈们的青春和年华,却给我们留下了半辈子的往事回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5493/88cece86dcf3d9c1.png)
作为“三线二代”,当年懵懂无知的少年如今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父辈们的奋斗历程,却依旧记忆犹新;回忆起年少时无忧无虑的开心岁月,恍如隔世,我觉得有必要将曾经经历过的三线生活记载下来,因为只有温故过去,才能烛照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5493/55357942d5f3d15c.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