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原载《南京晨报》
京剧《沙家浜》让常熟和沙家浜地区名满天下,但实际上常熟本无沙家浜这一地名,今日的沙家浜,当年叫横泾乡,1992年3月12日,撤乡设镇时,考虑到沙家浜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就选择了当年是抗日后方医院的横泾芦荡乡改名为沙家浜镇。之后,又在当年的后方医院所在地建起了沙家浜旅游风景区,每年接待200多万游客,讲述着那段激荡人心的烽火传奇。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给予了1940年在南京成立的汪伪政权有力的打击。对此,国民党顽固派十分恐惧和嫉恨。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随即,党中央决定在苏北盐城重新组建新四军,新四军从此独立自主地肩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然而,重新组建后的新四军处境十分艰难,尤其是日伪在华中根据地开展的“清乡”运动。
位于沙家浜景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资料显示,1941年7月,日伪军在苏南地区开始了残酷的“清乡”,对人民实行空前的恐怖政策,制造了一系列血腥大屠杀,大批的民房被烧毁,粮食被抢走。
“我从记事起,经常听身边老人讲过那段残酷的历史。”徐耀良1945年出生在常熱横泾村,历任沙家浜镇专职通讯员、文化站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等职。他先后采访了15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和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显然,敌人手段很残酷,但人们设有被吓倒,涌现了一大批像‘阿庆嫂’这样的革命群众。”徐耀良掌握的大量资料显示,在反“清乡” 斗争中,很多革命群众加人了斗争行列,如涵芬阁茶馆的老板娘陈二妹、从上海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学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转移枪支的戴阿大、掩护后方医院护士逃脱搜捕的徐巧珍、发动妇女洗军衣做军鞋的范惠琴等。据记载,光沙家浜地区就涌现了33位抗日英烈。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正如《沙家浜》唱词所述,新四军依靠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坚持游击战,使日伪“清乡”运动遭到彻底粉碎,为抗日后期的战略反 攻积聚了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