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昏黄的灯依然撑着。而我的心情如此沉重。
就像你暗恋一个人,错过了,后来却无意中发现她曾经是如此努力地接近于你。这沉重怎么会加倍了呢?因为它源于误会。
而我误会了谁?他不是一个人,他是北洋海军。
清末,日本犯我海防,清政府腐败无能。北洋水师畏敌怯战,一味退缩,最终落得全军覆没。这,就是以前我对北洋海军的全部认识。北洋海军是一群不务正业、贪生怕死的乌合之众。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击碎了我的无礼和亵渎。
海雾迷蒙,船舷外浪花翻涌,泡沫飞溅。难得的暑假,我陪伴父母来到威海度假游玩。也正是这趟旅程,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认识,对北洋海军的认识。而我,呆若木鸡,湿泪盈眶。
刘公岛,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威海湾正中,岛上坐落甲午战争陈列馆、纪念馆、炮台群、海洋馆、水师学堂、衙门等景点。就像旅游广告里打出的:“刘公岛,不仅仅是一座岛”,他曾经是北洋海军的驻泊基地,也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之地,更是一片“伤心之地”。在这里,有一段历史,有许多故事。
“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先生的这句话镌刻在甲午陈列馆入口,那样直白,那样深刻。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相遇发生激战,海战从上午12点50分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20分。北洋海军沉5艘,日本联合舰队未沉一舰。期间,那一曲曲壮歌告诉了我,他们是胆小鼠辈,还是大国忠烈。
丁汝昌,北洋海军提督,舰队司令。作为李鸿章的淮军老部下,他由骑兵司令到海军司令的转变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朝廷担忧汉人独掌新式海军,对其参本不断,意欲杀之而后快。而丁汝昌部下中多来自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闽派”高级将领,自身却无任何海军经历,工作开展阻力重重。但他没有辜负李鸿章对他“忠勇朴实”的极高评价。没有专业知识,他就潜心研究、恶补钻研。1881年前往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舰使他的视野、见识有了质的飞跃,他的个人魅力也给西方各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长崎血案”,日本故意寻衅,挑起事端,残杀我手无寸铁的登岸水兵。在“定远”舰水兵褪去炮衣,准备炮轰长崎、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他沉稳冷静,遏制了事态的失控。黄海海战,面对预有准备的日本联合舰队,他沉着指挥,命各舰布阵直扑向敌。开战不久,日舰炮火击中“定远”舰飞桥,正在观战的丁汝昌被炸飞到甲板,衣服烧着,无法指挥战斗。但他断然拒绝进入舰舱躲避炮火,重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日军兵围威海、北洋舰队受困之时,内因言官上奏诋毁朝廷竟将旅顺失守归责于丁汝昌,并下诏战后将其捉拿入狱,外有日军司令伊东佑亨来信劝其投降。他是何等的委屈啊?而丁汝昌只有一句话:“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送儿媳孙子回安徽老家,转移文案,买好棺材。如有不测又怎样?大不了船沉人亡!最后关头,士兵哗变逼降,丁汝昌早置生死于度外,怒斥恶兵,交代后事,喝下鸦片而死。
有人说,作为军人,他做了该做的一切。
刘公岛制高点,东泓炮台上,锈迹斑斑的铁炮与咧咧风声相伴相随。
转过陈列馆第一展区,有一个幕布影厅,我们正赶上放映时间。海浪汹涌,战舰林立,炮火轰鸣。“敌军全依仗吉野!冲上去!撞沉它!”我胸腔僵硬,心血上涌。眼泪扑上瞳仁,模糊了我的视野。
1867年,福州船政学堂。透过那张老照片,我看见的是多么稚嫩的脸庞,里面就有邓世昌。就像电影《甲午大海战》里一样,他应该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担任6年“致远”舰管带,他只回过3次家。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舰队。打靶演习中别人10发中1发,“致远”舰16发中14发。他对官兵们吐露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黄海海战当天,是邓世昌45岁生日。在“定远”舰遭到集火打击、中弹起火的危急关头,邓世昌令“致远”舰全速前进挡在了“定远”舰前方。在遭到重创之时,他并没有率舰后撤,“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令“致远”舰调转航向,加速冲向“吉野”,终因遭受敌舰集火炮击而沉没。
红衣少女伫立在灯塔下,海风撩飞起她的裙摆。凝目远望,汽笛阵阵,“致远”舰正破浪远去。她虽不能陪伴船上那个挂心的人,但也不悲怨,因为太阳犬就是她的化身,与心上人同沉。
甲午战败,李鸿章游历西洋诸国后,感叹自己是个“裱糊匠”。而我更感觉他是个“乞丐”。他是那么可怜。
李鸿章,北洋海军缔造者。从开始组建北洋海军到北洋海军覆灭,他所付出的心血哪是只言片语能道尽的。面对海防紧张形势,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临危受命组建新式海军。在外购洋舰事宜上,李鸿章慧眼识珠,积极推进购入铁甲舰,而朝廷诸臣愚昧无知,坚决反对购入昂贵的铁甲舰,而青睐于蚊子船。李鸿章深知蚊子船只能用于港口防御而不能用于远海作战,但迫于无奈,“曲线救国”,积极推进购入蚊子船掀起购舰热,而后设法筹措资金买入两艘铁甲舰,也就是后来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定远”、“镇远”。
后续购舰也与此相同,要么是李鸿章“乞丐”一样向朝廷要钱,要么是自己筹措资金想办法,终于促成北洋海军成军。中日开战后,北洋海军有意避免与联合舰队决战,朝廷的言官又抓住把柄,质问耗资不菲的北洋海军建立起来不战有何用。而只有李鸿章知道,因为朝廷荒唐的“限购令”和海军经费滥用,自1888年起,北洋海军未增一舰,零配件不足、维护修理滞后、弹药供应断绝、装备老化陈旧。而日本在甲午战前购舰进入高峰期,联合舰队实力已经超过北洋舰队。不是不去打,是根本打不过。所以李鸿章不轻易让北洋舰队与联合舰队决战。可笑的是,朝廷和它的一群言官们还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把小小的东瀛岛国日本放在眼里。领导让你打,你知道自己打不过,不得不打。打赢了,领导害怕你实力变大难以控制,要削弱你;打输了,领导要唯你是问。李中堂困在其中,力不从心。但他依然忠心耿耿对朝廷,在战前火烧眉毛之时上奏乞请购入一批速射炮,却也热脸贴了冷屁股。朝廷的回复是:该衙门知道。也就是:知道了。再无下文。之后的大东沟海战证明了这批速射炮是有多重要。
战败,和谈,日本人指名道姓让他去,朝廷下旨命令让他去,李中堂不得不去。谈判中,涉及割地一事,因为爱新觉罗家族有规: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而和谈中地是非割不可的。于是,李鸿章给朝廷背下了这口“黑锅”和千年骂名。“马关刺杀案”震惊中外,六十余岁的李鸿章用自己的死里逃生换来了谈判转机。在停战期限到来的最后关头,这位清廷重臣,垂暮老人,脸缠绷带,黄衫带血,穿着病号服,还在问伊藤博文能不能少给5000万两,实在不行2000万两也行,就当送给他做回国的路费。2000万两,刚好是组建一支北洋舰队的钱。他还在像“乞丐”一样,希望能为朝廷挽回一点损失,哪怕一点点。
马关这片“伤心之地”令李鸿章伤透了心。临行,他许下誓言:终身不履日地!后来环球访问从美国返回经日本横滨换乘,他坚决不上岸也不搭乘日本交通艇,而命人在中美两国船舷之间搭块木板,被两人一前一后搀扶过去。临终,李鸿章撑着眼皮不肯离世。老部下直隶按察使周馥一边痛哭一边说:“老夫子,你是不是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你就放心去吧!”李鸿章嘴张了张,两行清泪流下脸颊。他把所有都给了朝廷,只带着那颗在马关被袭时留在头骨里的子弹走了。
缓步走在刘公岛纪念馆廊道,父亲的那句话正讲出了我的感受。父亲说:“游览下来,悲凉沉痛。”
在威海海警大楼身后,是复制的“定远”舰。舰舱展厅最前侧,有一块竖立的黑色石壁,一个个名字镌刻在上面,整齐庄严:邓世昌、林永升、林泰曾、戴宗骞、刘步蟾、丁汝昌、杨用霖、张文宣。步入福州船政学堂时,那是一群懵懂的好学少年,烟波浩渺四十年,为守海疆万里,前辈们英勇就义,宁死不屈!
蓝海铸英烈,孤岛有忠魂!
登岛观海,尽览故事,作为后辈军人,怎能不泪盈满眶,心血上涌?!若得铁舰一千,水勇三万,怎不助前辈赴汤蹈火,杀尽倭虏,不留甲片?!
不可否认,甲午战败、北洋海军覆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朝廷腐败自大、盲目无知,官场斗争激烈是首当其冲的。面对海上力量发展新形势和日本加紧军备新局面,朝廷不识时务,阻挠购舰。北洋海军初步成军之后,又下“禁购令”,不再购西洋一炮一舰。李鸿章再三申请,却被告知没钱。是真的没钱么?《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这2亿两白银能够买20支北洋舰队!而实际上赔款数额是2.597亿两库平银。海军经费挪用于庆祝慈禧六十大寿、光绪大婚和修建“三海”,贪图个人享受,奢侈浪费。《甲午大海战》中,“定远”、“镇远”2舰余3弹,刘步蟾和林泰曾抛币抢弹。那一幕,刘步蟾笑得是多么无奈。而日本举全国之力集资筹款,紧跟潮流,购入新舰,编练新军,全面向“西”看齐,实力已超过北洋海军。官场恩怨复杂,政治制度落后,选人用人不当,忠者不能尽其忠,能者不能尽其用,谎报军情、临阵脱逃时有。
保密意识淡薄。甲午战前,在接收“定远”、“镇远”等一批舰后,李鸿章采取威慑战略,派遣北洋舰队出访日本,欲“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绝日本犯我之不轨图谋,任由日本人登舰参观。然而日本人狼子野心,非但不怯惧,更挑起事端,加速海军建设,为打败清政府蓄力备战。因为李鸿章的麻痹疏忽,北洋舰队的实力也让日本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1886年“长崎血案”时,一名北洋海军水兵在与日本警察和浪人冲突时不慎将一编码本丢失,后被日本政府获得,并以诱饵电报方法破获大清密码编译规则。如此之后,所有北洋海军往来军情电报包括兵力部署、部队调配,所有政策计划、谈判讯息,均被日本人掌握,从而便于其采取针对性举措。丰岛海战、黄海海战、马关谈判无一例外。日本还重视情报获取,派遣大量在华间谍,收集中国各层面信息,尤其是海军基地、港口的水文地理信息,为日后攻占旅顺、威海提供了大量珍贵情报资料。
黄海海战也暴露出很多装备技术和战术不足。北洋舰队由铁甲舰、穹甲巡洋舰、撞击巡洋舰组成,火炮少、口径大、射速慢,舰船装甲厚、航速慢、排水量相差悬殊;日本联合舰队由新式高速巡洋舰组成,普遍装备150毫米和120毫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管退速射炮,射速达到每分钟5-6发,相较于北洋舰队旧式架退炮每2.5分钟1发的射速,已不可同日而语。日舰火炮多、口径小、射速高,舰船装甲薄、航速高、排水量均为2000-4000吨级。从总体上看,北洋舰队已经落后联合舰队整整一代。在火力至上的海战中,吃亏是必然的。战术上,海战伊始,丁汝昌以间隙鱼贯纵队迎敌,交火前又换为雁行队形。在之前1866年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采用雁形阵大败采取纵队的意大利舰队的战术放到现在已经过时。采用舰首对敌也算是酌情采取的措施,便于发挥前炮火力,减少受弹面积,但却无法发挥后炮和侧舷火力。日本联合舰队采用一字纵队并以侧舷对敌则充分发挥了侧舷速射炮的威力。交战时,北洋舰队两侧弱舰因航速慢而未跟上“定远”、“镇远”,没有集中兵力。而日舰充分利用航速优势,派出第一游击舰队迅速迂回北洋舰队薄弱的侧翼,实施包围,率先击沉“超勇”、“扬威”舰。北洋舰队抓住敌队伍后侧弱舰集火,但因火力不足、航速较慢,使日“比睿”、“赤城”、“西京丸”舰相继逃脱。北洋舰队弹药不足。彼时弹种多用空心装药爆破弹(开花弹)和实心穿甲弹,对付日舰薄甲,用空心爆破弹杀伤效果最好。而北洋舰队弹药奇缺,即使是实心弹也没几颗。于是便出现了《甲午大海战》中的过度击穿,并没有多少杀伤。黄海海战前后5小时,竟没有击沉一艘日舰,怎不让人怒愤难平?!
如此之多的不利与阻力,令人扼腕顿足。可怜我北洋舰队一国忠良,一心只为报效朝廷,卫我海疆,把自己的鲜血洒尽在那狂沙怒海。
“船在人在!船没人亡!”面对死亡,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只为不辱这一句铮铮誓言!
临死之前,李鸿章写下了他最后一首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知耻而后勇,鉴往而知来。历史决不能再重演。
乘船离岛,船尾雪白的浪花汹涌翻腾。我仿佛又看见《甲午大海战》里那一幕:一群稚嫩的孩童立在船舷,面朝正在远去的祖国俯身跪拜:“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求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