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问:你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 每次回答这个问题,我都会故意拖一下音调:应用化学,h~u~a,文化的那个化。为的是避免别人听成“法学”。很多人听到后会回这么一句:哦哦,学医的是吧。
每次听到这种回应,觉得很有意思。原来谈起化学,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居然是——白大褂+口罩。当然,化学跟医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有小部分是重叠的。化学是基础学科,医学尤其现代医学,一定程度上是从化学衍生出来的。
虽然读的是化学专业,我们也并不是天天待在实验室捣鼓,与试管烧瓶为友,除非毕业后准备从事化学研发、管理或者生产类工作。
化学实验看起来很好玩,实际上是一项相对枯燥的工作,非常考验人的耐性。例如要合成一片感冒药,你要先去图书馆查资料,才能设计流程,有时候几本文献看下来,就那么一句话有用,上网找资料那就跟大海捞针似的。流程设计好了,又要准备原料、仪器。有时候一个烧杯要洗好多次,洗完又要拿酒精洗,然后再烘干。合成是一步一步进行的,每一步的温度、转速都是有讲究的,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任何一步处理不善,最终都会失败,可能感冒药变成毒药,也可能转化率低地吓人,几千块钱的原料最终合成几毛钱的药量。
所以我很佩服那些一直奋斗在一线的化学从业人员,那是真的强大呀。部分人朝九晚五待办公室,身边有活生生、多肉、会说会笑的同事,可能都坐不住。所以你想想,长年累月在冰凉,充满刺激性气味的半封闭式实验室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然,总体上其实也没那么渗人。
化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和数学、物理、历史、语文一样,其实它完全渗透到了生活里面,科研和实验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我们炒菜,放点醋和料酒下去,炒出来的菜就很香,大家都知道这是醋里面的乙酸和料酒的乙醇,反应生成带香味的酯。有些人喝酒会脸红,是因为他体内缺乏分解乙醛的酶,所以建议他适当吃点带淀粉的主食,甚至直接吃葡萄糖,促进乙醛的分解代谢。
这些都是我们不知不觉用到生活的化学常识,这好像我们写年终工作总结,列出提纲123一样,是语文逻辑常识的应用。
换言之,如果你懂点化学,炒菜可能会香一点,酒量可能会涨一点,哈哈!这些是基础学科最直接的影响。
有直接,那就证明肯定有间接的影响。这个间接就是对思维的影响。
我暂且给这种影响取一个名字,叫“化学思维”吧!以后有机会再做进一步的讲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