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招人时的思考,聊聊现在最稀缺的复合型人才

招人时的思考,聊聊现在最稀缺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 astak3 | 来源:发表于2016-10-08 16:40 被阅读0次

    转至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
    作者:韩叙

    先道歉。由于我刚加入「秒嗨」,需要处理的事有点多,所以在9月基本没有更新。进入10月,我会恢复更新,继续写文章给大家看。

    入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人。为此,还第一次在公众号发了一篇软文,有幸收到300封简历。我认真阅读了这些简历,并从中选出30封,请来面试。截至今天,已经有4位同事入职。

    一、招人的困惑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里包含了几层意思,比如个人素质、专业技能、兴趣爱好,这是基础层;而思维方式是进阶层;三观是核心层。

    对于一个初创团队来说,或许不能寄希望找到100%满足上述条件的人才,所以就要有优先级和取舍。

    首先,核心层肯定不能有问题,否则能力越强,杀伤力反而越大;

    其次,进阶层是区分初级和高级人才的关键因素,决定了人才在公司的定位,也会直接影响薪资待遇;

    以上两个标准,我是非常坚定的在执行。但在基础层,却让我有点困惑。原因就在于「专业技能」这一点。我们肯定希望找到有一些经验或非常有潜力的员工,这样可以尽快开始工作。

    但问题在于,什么是「专业技能」?是互联网运营的方法,还是对体育行业的理解。如果只有前者,懂互联网运营,但不懂行业,不了解用户,那可能会做出让用户无感的运营措施;如果只有后者,可能无法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顺着这个思路走,最理想的人才类型就是:既懂互联网运营,又熟悉体育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那么,究竟什么是「复合型人才」,招聘方的需求和态度是什么,以及怎么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才,这篇文章将会展开讨论。

    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出现

    几年前,我们称自己从事的是「互联网行业」,范围虽大,界限却很清晰。

    这几年,我们在介绍自己时,除了「互联网」,还会再加一个「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或互联网医疗。

    纯粹的互联网项目和公司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和垂直行业深度结合的「互联网+行业」的模式。互联网本身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一个工具,让用户更便捷的使用;也是一种媒介,让信息更好的流通。

    行业的发展,会对人才产生新需求。如果需求量足够大,也足够吸引人,就会带动人才类型的走向。因此,对于「互联网+行业」这个模式,最受欢迎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目前最稀缺的,当然,身价也是更高的。

    复合型人才,简单的说就是可以同时驾驭「互联网」和「垂直行业」的人才。比如上面提到的互联网医疗,就是既要懂互联网,又要熟悉医疗行业。

    但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了,毕竟要在互联网和垂直行业的人群中取交集。所以,目前「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在选用人才时,只能是二者取一,另外一端靠后天培养。

    如果是我在招人,我觉得懂行业更重要。互联网运营可以学,系统的方法论就摆在那里,或者说至少我了解一些,可以提供指导。而面对某个垂直行业时,我就完全是门外汉了,对于行业特征、人群属性、圈子人脉、需求喜好等,都不了解,需要有人可以承担此重任。

    这时有朋友会说:虽然我现在不懂,但我可以学,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很有信心。

    可是我会说: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学习能力强,这点很难判断。如果有选择的余地,为什么不直接选一个老手呢。

    三、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

    即使能做到同时驾驭互联网和垂直行业,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从熟悉一个行业和人群,到运用在互联网运营工作中,有挺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很专业的事。

    就好比,即使你很熟悉电影爱好者这个群体,但你不一定能做出合理的运营决策,让他们在你的产品上活跃。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虽然互联网和垂直行业都要学,但最核心的,是要具备「同理心」,简单的说就是换位思考。

    在做运营工作的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是,以用户的视角看问题,但做出互联网运营的专业决策。做到这点非常难,需要有一定的境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要么是在用户视角中跳不出来,做的决策过于业余;要么只是以互联网运营的视角做决策,其实用户根本不care。

    以一个最近面试时遇到的小事作为案例:

    在和一位酷爱篮球的男生,聊内容策划方面的事,我问他,篮球爱好者对互联网产品有哪些需求?

    他说了资讯、直播等,这些都毫无争议。但后来他突然冒出一句,有社交需求,会在网上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加微信交流聊天。

    我赶紧喊停,问他:假设你刚搬家,不知道哪里能打球。这时你发现楼下的学校里有球场,每个周末都有人在这里打球。于是你在网上搜索这些球队的信息,通过加群认识了他们,开始约着一起打球。这个场景是合理的,需求是存在的吧?

    他说,对。

    我接着问:但你会在网上加一个人的微信,和他聊天,仅是因为你俩同是某个球队的球迷?

    他说,这个倒没有。

    我说:所以了,你说的这个社交需求是不存在的。你刚刚是从篮球爱好者的视角,一下子跳到了运营从业者的位置,给出了一个看似专业,但其实根本不存在的需求。你自己本都可以很容易的判断,这是不对的。

    他连连点头。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收到的300封简历里,有八成都是有邮件正文的,大多都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我公众号的粉丝;其次,非常愿意跟着我学习。

    问题来了。如果有同理心的意识,可以推测出,我可能会被大量的类似内容淹没,即使我怀着感恩的心去阅读,但看多了也就没什么特殊的感觉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招聘方,我关注的是人才能为公司做什么贡献,而不会在意求职者期望获得什么。很多朋友一再强调自己特别需要一个好上级,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这些想法很正常和合理,但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关注的只是公司的利益。这么说虽然有点冷酷无情,但事实就是这样。

    这就好像一个男生向心爱的女孩表白,一直在强调自己多么需要这份爱情,多么渴望得到女孩的爱,但从不提自己会为对方做些什么。这样的求爱成功率肯定不会高,女孩也不敢和这么自我的男生在一起吧。

    所以,求职时也要有同理心,想像对方在寻找和期待什么,用事实做论据,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而非虚幻的描述。

    比如,从零组建10人团队,策划过参与人数高达100W的线上活动,这就是客观事实,即使没有任何粉饰的语言,只是平铺直叙也会让人觉得有说服力。

    相反,在简历中反复表达自己学习能力强、认真踏实、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等等,这些务虚的自我评价毫无价值,不会有人关注这样的内容。因为只需要动动手指,这些优点每个人都可以拥有。

    在招人的过程中,不断有朋友询问自己为什么没被录用,差在哪里。道理很简单,不一定是自己差,而是有人更合适。如果有同理心就可以推测出,我面对的不是几份简历,而是几百份简历,录用者需要有足够的理由从中脱颖而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到做公司决策,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有同理心的意识,就离目标会更近一些。

    具备「同理心」,同时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勇于钻研的精神,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去理解某个垂直行业,去感受某个特定人群的特征属性。能做到这点,即使先天不是业内人,后天也可以补上,让自己的弹药库储备充足,成为做决策的依据。

    想起之前有一位前辈考问我:作为一名运营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我回答:对人性的理解。

    如果你觉得这是废话,因为任何行业都需要理解人性。那我可以再具体一些,就是「同理心」。

    有关招人。第一阶段已完成,绝大部分职位已有出色的同事坐阵。但我们对优秀的人才,会持续保持着开放的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招人时的思考,聊聊现在最稀缺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wu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