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散记】:从“恕”到“不给别人添麻烦”
《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子贡请夫子给他一个字来指导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夫子想想,就给了他个“恕”字。类似的情形今天也有,聪明的学生会请老师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指点未来。
在孔门十哲中,子贡是言语科高材生。在整部《论语》中,不仅他与夫子的问答最多,而且在问话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得体。夫子一方面对子贡的辩才无二表示赞赏,另一方面也经常加以劝诫。在夫子的弟子中,子贡是相当精明的一个。至于后来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富商,估计与夫子的“恕”字有关。多说两句,子贡与夫子师徒情深,夫子去世后,只有子贡守墓六年,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今天的曲阜三孔,“子贡手植楷”、“子贡庐墓处”,都能感受到师徒情深了。
夫子从来都是因材施教的。这个字是夫子送给子贡的,因为夫子对子贡知之甚深:聪明人容易进入自以为是的状态,所以,夫子才会叮嘱他说,要学会“恕”:或许你比别人更早明白;或许别人的做法不能达到你的要求;或许你就是无法忍受别人的蠢笨等等,但你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
只有通过“恕”,小聪明才能发展为大智慧。当然,子贡后来的表现,无论是从商还是尊师,都充分表明了他对这个字的践行。
如心为恕,其实就是将心比心。从这个字的设计不难看出造字者的良苦用心:只有将对方的心当成自己的心,才可能更彻底地理解他的担心、他的情绪、他的感觉等。今天人们喜欢用换位思考,在不同的位置上人们的“心”本来就不是一种状态,只有调整下情景,将自己的心带入到对方的状态下,才能理解对方。
有疫情以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情绪:积极的和消极的、赞美的和斥责的、美好的和低俗的等等,但是,拨开种种网络情绪,却不太容易发现“恕”这种情绪。种种极端情绪在消耗着人们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而对于社会来说,这些林林总总的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表达方式毫无建设性。
唯有撇开个人基于自身位置的成见,用“恕”这种柔和的方式才可以建设出共同的、舒心的氛围。
恕,所带来的包容、宽容和理解,再往前一步并且换个角度来考虑,就是最好不要让对方“恕”。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让对方包容、宽容和理解呢?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很自然地就成为“不给别人添麻烦”。
说到不给别人添麻烦,不麻烦别人来“恕”,把这样的思想体现的最彻底的恐怕就是日本了。日本人把不给别人添麻烦已经发挥到极致了,下面这段引文所描述的现象,在访问日本以及和日本朋友交流时多少能够感受到:
“日本人在电车上不打电话,因为怕吵到别人。大街上绝对不会出现熊孩子,缠着家长哭闹,更不会随地大小便。如果在街上听到一个人大声说话,有可能是外国游客。由于担心把别人的沙发坐变形,日本人基本不敢完全放松体态。坐地铁遇到需要的人必然会让座,但是却要装作要下车的样子,离得远远的。租房子,在退房的时候会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是木地板,会打完蜡再走”
不给别人添麻烦,意味着将人我关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心理上是这样,那么在空间地理上,一米线的保持就更不是问题。本不想评论他国的做法,实在是因为那是源于儒家的理念,并导入到国民的日常行为和待人处事中形成深刻的文化。顺便说一句,这次日本奥运会的口号是“United by Emotion”,据说中文翻译成“激情聚会”,让我翻译,就是“四海皆兄弟”。
的确在很多场合看到“忍”这个字,看到“恕”的还不多。如果从心理能量的角度看,恕似乎要更强大一点,也更积极一点。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企业家来说,可以请人写个“恕”字挂在家里,估计经营会好起来。
如果把麻烦别人当成是理所当然,还期望得到对方的“恕”,那就只能用厚颜无耻来形容了。如果夫子看到今天网络语言的种种表现,他一定很纳闷,将近3000年了,怎么还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