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多了几道深浅不一的伤口。
本来没注意,洗东西的时候突然痛觉神经开始运作。
原来,手上裂开流血了。
乍一看,会以为是掌纹。伤口混在其中,毫不起眼。特别是最近天凉,手干纹路更明显。
我很怕痛,但更怕麻烦。
其实,明显的伤口,深切的疼痛,反而更易忍受和处理。而越不起眼的伤,往往越麻烦。
就比如手上的伤。
被纸划破,被利器割破,都很常见,且很多时候根本不到包扎贴绷带的地步。
但一举一动却会受到影响。
因为手很重要。
写字,洗刷,整理,搬东西……四肢健全的人,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到手。牵引到伤口,再细微的疼痛,不断的提醒也令人厌烦。
退一万步,其他都可以不做,但一定会接触水,而有伤口,就不应该碰水,于是麻烦就来了。
也许你会觉得我夸大了,但对麻烦的认知和程度区分每个人不一样。
当然,虽觉得麻烦,却不至于因此有什么反应。毕竟,只是芝麻小事。
只不过,一次又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习惯性想总结一下。
然后,想到一个词——“反应障碍”。
面对伤痛也好,人际交往、情感互动也罢,我总是有些“迟钝”,迟钝到像是有障碍似的。
很多年前,放学喜欢去一座小山坡玩。
那时,那片地方还未开发,荒山、草甸、旱沟、乱石。
从光秃秃只有泥沙草根的斜坡顶,双腿屈膝,“唰——”地滑下去。
滑到底,爬上去,再滑下去……重复无数次,直到感觉屁股疼,脚底疼才回家。
回到家洗手时,才会发现,手掌根血糊糊,手背也擦伤了。
有一年,妈妈检查身体发现一个指标很不好,医生说有患XX癌的可能,建议进一步筛查。
妈妈吓坏了,再次去医院前,红着眼睛跟我说了些类似“我要是走了你怎么办”的话。
正常人应该怎么反应?我当时脑海里闪过的,竟然是这个。
不过, 这句话其实经常出现。
后来,检查完,看完医生回来,我还是什么都没说。
又是妈妈自己提起:你怎么不问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吗?
当下,我就懊恼愧疚了。
明明第一时间就想问的,却不知为何没有问出口,没有把真切的关心和焦虑表达出来,以至于看起来冷血无情得很。
怎么形容那种状态呢?
有点像“近乡情更怯”。
有点像对谁都能称兄道弟的爽快人,面对喜欢的人却变得手足无措,扭扭捏捏。
家人是最重要的,可是对最重要的人,你反而无法表现出正常的样子。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我曾在表妹身上也见过这种反应。
并不是不关心,也不是没有感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这世上,有喜欢表达的人,也有不喜欢表达的人。
因为更在意,反而无法反应?这说得过去吗?
也许有人会质疑,会不认同,会觉得:磨磨唧唧啥,关心就关心,不关心就不关心呗,既然做出不关心的样子,还表达什么关心啊!
很多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有情感障碍,就是因为对许多东西的当下反应都是:没有反应。或者,总在过了最佳反应时机后,才不合时宜地开始反应。
我想,这并不能用反应慢来解释。
爸爸去世那会儿,除了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有些应激反应外,其他时候,在人前,我都面无表情,没有一滴泪水。
直到棺材进火化炉那一刻,才集中爆发。
面对亲人离世这类打击,人变得麻木,这很常见是吧?
因为无法面对,所以本能会尽量关闭五感。
就像每次受到比较大的刺激,事后我都回忆不起那段时间自己做了些什么。
后来我才明白,反应迟钝,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保护。
太敏感,情志易伤,会短命。而我,大概会长寿一些吧。也许是好事。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
没有反应,并不代表豁达。
还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豁达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