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入门的心理学书籍,观点蛮认同的。
人用三种状态:父母状态,儿童状态,最重要都是成人状态,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才会真正成长。
不管是《有钱人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还是这本书,都说到父母的观念对人的影响,就像基因一样潜移默化,根植于潜意识里。并且会产生儿童应对状态,弱小无助,会如何察言观色,怎样的回应可以避免挨训、挨打,甚至可以获得美食、夸赞。父母状态,就是照着父母处事方式,依葫芦画瓢,懒人做法。儿童状态,则是面对父母产生的应激反应,已是过去式,只是回忆,再现当年的悲伤、弱小、无助,也毫无裨益。只有成人模式,在当下的事件里、情绪中,用理性来思考,想怎么做。而非依赖父母,或像孩童一样耍赖。只有如此,才能成长。情绪中去学习,这个观点很喜欢。
书中说,其实自己的剧本在自己小时候就写好了,往后余生都是去验证它,踏实它。是不是很难接受?情绪也是自己的选择,高兴或者悲伤,自己让自己的一生变得惨兮兮。是不是同样无法接受?曾经看见过也说过,行走至今,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为什么会这么说,涉及人生四个坐标体系。一旦确认好,你就会不断去证实它。
人生,终究只能靠自己,心理医生只能是辅助。这个过程很艰难,过去后,就会成长。人生这座山,一级一级来爬。
不管对不对,个人看法。
【摘抄】
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他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去散步,可即使沐浴在冬日暖阳里,他所看到的一切也都像黑白照片一般,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孩子们很容易感到害怕,你很容易吓唬一个孩子。难以置信的是,有些成年人很喜欢那样干。
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
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你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怄气的人是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很反常。蛤蟆,在我看来,‘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蛤蟆再生气,愤怒和狂躁也只在他心里翻江倒海,没有一点儿外露,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有多强烈。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共谋”——“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一个人能同自己共谋来谴责自己吗?而且不自知,连潜意识也没能察觉到?
“‘成人自我状态[插图]’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
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名字叫‘猜猜我在想什么’。很多年来,老师一直对学生玩这个游戏,老师当然是赢家了。学生肯定觉得自己很蠢,就像你之前一样,而老师赢了无知的学生,就能获得优越感。(别犯)
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所以你看,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NIGYYSOB)而且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
高情商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