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夏代以来就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至宋代达到顶点。河是黄河,洛则是洛水,洛阳正是被洛水穿城而过,它是夏代到五代十国的后唐间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它的土地下层层叠叠,埋葬着一部古代中国史。开封,旧称汴梁,汴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尽了当时的繁华市井,让今人向往不已。
2020年初秋,我们在洛阳和开封开启了一趟浮光掠影的旅行,仿佛身为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寻根之旅。
景点篇:
之一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我曾于2018年看过敦煌莫高窟),主要是北魏到唐宋时期的露天佛像石刻,分布在伊河两岸,保存较好的是西岸的西山石窟,东岸的东山石窟损毁严重,可看的较少。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以来民族大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东岸还有香山寺和白园。
杨柳依依的伊河
西山石窟远景
凿山开窟雕佛像,难以想象古人仅凭肉身之力,攀登石山,毕生专注于眼前的石头,直至它有了轮廓和神韵。一个窟,可能就是某位工匠的一生。
必须出镜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样貌雕刻的,庄严又亲切。
雕像细节。表情生动自然,肌肉线条展现孔武有力,衣裳皱褶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正踏云而来。
阿难宛如少年,恰似初唐朝气蓬勃的气象。
五代宋初的道门高隐陈抟老祖的十字卷碑“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香山寺的晨钟暮鼓。香山寺是唐武则天时期的皇家寺院,武则天曾在此举办过诗会。
香山寺中一棵80岁的柿子树。对于树来说,它还是少年吧。但下半截斑驳的树皮,表明它也曾历经沧桑。
到处能安皆乐土,此心无障是菩提。如此便能自在圆通。想起苏东坡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居易辞官后常和一群有才的老头在香山寺活动,人称“九老堂”。十七岁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墓所在处白园。其后人众多,白氏族人甚至绵延至日本,韩国各处。白氏座右铭文采与哲理皆好: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儒家之三省吾身
之二:白马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庙,东汉汉明帝时期建立,数次毁于战火,目前的主体建筑是明朝时重建的。据说汉明帝夜梦金人,遂遣使找寻,使者于西域遇到印度的两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一同返还洛阳,后汉明帝建造白马寺,两位高僧在此译出中国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此后,有多位高僧在此译出重要的佛经著作,包括净土,华严,禅宗等佛教派别。
《大宝积经》,东汉时译出,“破空破有,提倡中道正观”。
《金刚经》,北魏时译出,“远离一切诸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白马寺旁还有建有泰国,缅甸,印度风格的寺庙,是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的证明。东南亚寺庙风格绚丽明快,金碧辉煌,可惜印度馆没有开放。
齐云塔在白马寺左侧,相隔着狄仁杰的墓,齐云塔目前是一座比丘尼修行道场。可惜没能见到一位比丘尼
之三 洛邑古城 丽景门 十字街
洛邑是洛阳古时的旧称。洛邑古城是在洛阳老城区新建的一片仿古建筑景区,免费,以明朝建造的一座文峰塔为标志,涵括了美食,各种小店,特色不算明显,但与十字街,丽景门连在一起,可以一逛。该片区域还有武则天时期的政务中心明堂,天堂景区,据说是今年的中秋晚会会场之一,但因为各种原因此次没去到。
随缘觅得小葫芦一只
夜晚的十字街,华灯初上。十字街是洛阳的美食街,网红餐馆管记水席就在附近,稍后美食部分再记。
灯光下的丽景门。丽景门最早建造使用于隋,作为皇城大门之一。
之四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得天独厚,规模和藏品都远超一个地市级博物馆,甚至比许多省级博物馆藏品更丰富。
夏代的文物比比皆是,毕竟十三朝古都不是白叫的。
每次看馆我都会被古人的审美所震惊,看来美感深植于人性之中,几千年来变化其实不大。
昆仑奴灯台。夏商时期人们对生活物品的要求就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了。(在此必须声明,对使用奴隶举灯台的行为,作为现代文明人,我是反对的~)
唐三彩的经典之作。洛阳作为隋唐古都,随便往地下一挖,都能挖出一个古墓来。据说唐三彩是20世纪初洛阳修建铁路时第一次出土,此前没有此类瓷器。因为是作为明器使用,所以一开始并不受重视和欢迎。后来一位北京专家经过研究论证为唐朝的瓷器,定名为“唐三彩”,其文物价值才得以被认可。
唐朝一位妃子的侍女陶像,发髻很有西域特点,是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在民俗上的体现。
不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博物馆观摩,对照创作陶器作品
知道“安乐窝”的来由么?原来是北宋这位高人给自己家起的名儿,感觉这名字顿时高大上起来了,哈哈。
何谓“三方佛”,“三世佛”,“三身佛”,古刹名寺在大殿常常能看到这些佛的身影。
在众多端庄的碑刻图中这张“接吻图”是如此的突出,南北朝至隋唐的这个时期,真是民风荟萃,多元开放
未完,待第二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