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回来,我坐在餐桌旁艰难的“憋”我的日更任务,老公悠闲的听他的鸡汤文。
自从学了心理学,我对鸡汤文特别反感,觉得那些人成天在说些美丽动听的空话,讲那些人人都知道的正确的废话。
他把手机音量调得很高。
我拿着手机,半天敲不出一个字,脑子里仿佛灌满了水泥,把我的脑细胞都凝固了。
鸡汤文里美丽的辞藻,经过诵读者抑扬顿挫的嗓音,把我仅有的一点脑细胞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
我有点狗急跳墙,跟他抱怨,“把声音调低一点,严重干扰我,全是些没用的废话”。
他马上调低了音量,不过甩了一句话给我“不要把脑子搞坏了,还真想得诺贝尔奖,你不是那块料”。
这是我们日常的对话场景。
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你不认可我,我也不认可你。
学习陈海贤老师的《亲密关系》的课程,了解到夫妻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人不愿意改变的固执己见”。
那人们相互之间为什么不妥协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把差异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并且担心如果这件事情听就对方的,那是不是以后都得听对方的。
第二个原因,把差异看作是对方没有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理解自己,觉得只有对方跟自己一致,才是关心和爱自己。
我们俩从来没有过向对方妥协的想法。
我认为自己是在不断追求进步,我是把学到的知识用文字表达出来,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我认为自己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而他是在虚度光阴,不能提升自己,听完了就完了,除了愉悦耳朵之外,啥也没有得到。
他认为我是吃饱了撑的。
一把年纪了,业余时间,不是好好享受生活,比如像他那样悠游自在的听听美文,无需动脑筋烦神;偏偏找事情麻烦自己,让自己纠结痛苦,妄想做出什么成绩。
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最靠谱,符合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看短视频,听听鸡汤文,户外散散步,不要太美好的生活。
我认为他不支持我的学习理念。
他认为我不支持他的养身理念。
我想改变他,他想改变我。斗争了数年,我们的状况依然如故。
针对这个问题,陈海贤老师给出了建议。
也是两条。
第一,要理解和接受这种差异,并寻找差异背后的一致性。
第二,要用一种商量的方式对话。
比如,我们俩差异背后的一致性是什么?我们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
我想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精进提高自己,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不想等到退休后,无事可做时,内心变得迷茫和空虚。
他想过悠闲的退休生活,他认为工作的时间很长,业余和退休时间,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生活,不想再烦神了。
其实,我们各自的想法都没有错,做一个真实自在的自己。
这就是我们的一致性。
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各自的独立性,而不是让对方违背他内心的想法,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行事。
用商量的语气说话,这对我们是高要求,我们俩都是强势的人,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说话口气都特别硬,特别强调自我意识。
我认为他说话口气难听,他认为我从不考虑他的感受,语气咄咄逼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想想自己真是那么回事!
我一直把交流当做是辩论赛场。不占上风不开心,把对方说得理屈词穷我很高兴。
我们的交流风格,可能是我们慢慢培养出来的。
多年如一日形成的习惯,原来是一个坏习惯,是影响夫妻沟通的坏习惯。
改,一定得改。
那什么算是商量的口气呢?
每次说完话以后,加一句问话“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改变,从现在开始,今天立下改变的目标。
借用伏尔泰的那句“我不同意你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准备做到“我不认可你的价值观,但我誓死捍卫你追求价值观的权利”。
我不会再强迫他做出改变。我首先做出改变,不再嘲讽他听鸡汤文的爱好,有空时和他讨论鸡汤文的结构和修辞,以增进我们谈话的共同点。
每一次和他商量事情时,加一句后缀“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