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范转型之教材改革
教学是由种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动力性过程,教学结构通常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三大要素构成。作为三大要素之一的“教材”的内涵却有着多歧义的特性。尽管如此,关于教材最普遍的定义是,“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其中,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换言之,“教材”的概念囊括了作为核心教材的“教科书”。教科书的改革不外乎采取两种策略:或是量的删繁就简,或是质的结构性改革。
今日的教材改革实际上已经扩展为一整套教学媒体的开发“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围绕教科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一线的教师。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一般受到国家的直接控制,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格与历史性格,具有经过专家审定和行政认可的权威性。不过,开发形形色色的教材则是属于教师专业范围的课题。如何使用教材
(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何况,今日的教学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凭借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师生不断去界定和再界定文本以及不断发现意义,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教材”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代名词。教材作为一定学科(或领域)的载体具有两种基本特质。其一是“典型性”:学生是通过教材习得学科内容的,教材必须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序列、准确的载体。其二是“具体性”:教材是学生旨在习得一定学科内容而直接分析、操作、综合的对象,教材必须确凿、具体,并有助于引引导学生展开智力活动。从本质上说,“教材”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技巧的系统掌握、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传统的教材观把教材仅仅限于事实性知识,或者原理性知识(概念、法则),而忽略了能力体系以及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信念。新的教材观突出了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