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我没有胆量说自己爱读书的人,我想把颇有年代感的阅读故事记录下来。
小时候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我得去大队干部家里串门,才能看到《人民日报》,《中国电视报》。家里不知道从哪来的本《封神演义》,文言文版。我虽然把“曰”,看成了“日”,但是一点不妨碍我把书读完了。当年连歌词都是找个塑料皮本,自己手抄在上面。抄歌本在同学之间是互相传着抄的,字好、歌全你就会很受欢迎。
初中时,我和我的同桌都很喜欢看课外书,我们两人分别买《读者》和《青年文摘》,换着看。拿到书后,迫不及待的想看,又不忍心一下读完。书里面的年轻人的励志故事,象牙塔里的爱情,职场的奋斗史深深的吸引着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女学生。我当时对同桌说,我以后要到上海去当一个白领,在踩着高跟鞋,穿行在上海的某间写字楼。
我是个胆小、特别听老师话的学生。我做过最勇敢(蛮干)的事,就是和当时的同桌在高一化学老师的课上偷偷的看郁秀《花季雨季》。特区深圳的生活方式、关于户口波折、几个主角间晦涩的恋情,出国浪潮等太吸引我这个天天坐在教室苦读书的人。还有一次打扫校读书馆,借着老师高兴,从从不开放的图书馆借了《撒哈拉沙漠》。晚上熄灯后,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当时在同学间广为流传的还有《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等等,反正,不管学习再忙,看课外书的时间总是有的。
为了写好作文,考试能拿高分。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准备摘抄本,记录写作文用的素材。我有好几本,至今保存着,时不时翻翻看,上面记录着我喜欢的诗和文章。我记得有一篇是写新东方老师,都是个性、风趣、又有几分才气的人,我估计当时十分羡慕有这样老师,才耐心把全文抄下来。更多的是诗,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舒婷的《致橡树》,悄悄的看过很多遍,从诗中体会爱情的样子。
读书真是很美好的事情。毕业后、工作后资讯越来越发达了,电子书、朋友圈、小视频,后台大数据推荐,让人欲罢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时间反倒少了。好像看过很多,又好像没有留下什么。
我很感谢当年读的书,看过的字,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一个孩子前进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