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文艺好片《又见奈良》,这是由中日两国的制片和演员合拍的电影。电影聚焦的,是二战结束后的日本遗孤群体。从一位中国养母千里迢迢来日本寻亲的角度,反映出了日本遗孤群体的现实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6069/6d1be7b20353a258.jpg)
看完电影后,去网上看了一些对影片的评价与观点。这些观后感大都集中“对战争的反对与对和平的呼吁、或是对日本遗孤这一群体的怜悯与反思、以及对无血缘母爱情深的感动和共鸣。”
但影片带给我最大的触动,却是“人生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生活悲欢。”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日本遗孤陈丽华、她的中国养母陈奶奶、遗孤二代小泽、日本退休警察,均以自己的人生选择,导致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在这几个人物的命运选择中,我感到唯一对自己的选择坦然的人,便是千里寻亲的陈奶奶。从义无反顾地收养日本遗孤、到含辛茹苦把她培育成人、再到尊重女儿的选择让她回日本归根寻亲、最后到四处寻觅,依然没能找回女儿的悲痛与遗憾。在她都是尊重内心的选择,即使无果也依然无悔。
而日本遗孤陈丽华,毅然离开自小熟悉的养土和视她如己出的养母,执念回国寻亲。在养母陈奶奶的寻亲过程中,通过跟丽华有线索的人的描述,不难看出她返回日本后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在打工的餐馆中,被误解偷东西而被辞退、在血缘鉴定失败后被赶出家门、直至最后孤身一人死在出租房内,几个月后才被发现。
陈丽华悲惨的一生,其实源于自己孤注一掷的选择。或许正是她对血缘和故土的执念追逐,才导致了自己悲剧的命运。
而帮助陈奶奶寻亲的遗孤二代小泽,当年跟随寻亲的父母回到日本后,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虽然找到了家中的亲戚,却因担心他们回来分家产而拒绝相认。
不愿跟随父母返回中国的小泽,选择留在了日本。但留下来的生活,过得也并不如意。对外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男友家庭因其中国人的身份拒绝让她入门、干着一份收入微薄,还面临着被开除危机的工作。
小泽的选择,亦造成了自己生活,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爱情、精神方面的困境与迷茫。这跟她想象中留在日本的美好生活,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而出于排解生活的孤独,日本的退休警察热心帮助小泽和陈奶奶在日本寻亲。因为这是他孤独的晚年生活中,唯一可以令自己充实和感受到亲情的事情。
年轻时因忙于工作和应酬,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和关心家人。当他退休之后,就只能面临着老伴的去世和女儿的远嫁,以及独自一人的晚年凄凉。
在极度渴望亲情和陪伴之下,他谎称小泽长得像自己的女儿获得了亲近的机会、又谎称见过陈丽华,要帮忙寻找相应的线索,而让小泽为他朗读陈丽华写给陈奶奶的信。在听着小泽的朗读时,无法抑制地热泪盈眶。
当一个人在年轻时,选择更能让自己感到成就感的事业、财富和名利,而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与照顾。那么当外在光鲜亮丽的一切消失不见时,陪伴自己的必然只有孤独与落寞。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6069/e6e71420371a66ec.jpg)
片中这几个人的选择,让我百感交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我们做出的不同选择,将会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方向,以及生活的体验。
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但这个影片教会我:随心而活的选择,才是最明智的。
就像陈奶奶那样,即使遭遇了寻亲无果和丧女之痛,也依然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因为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基于当时的情形下,听从内心的召唤而做出的。
想要怎么活过,就去倾听一下内心吧。它会告诉你想要去到的地方,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便会收获无悔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