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此“根”(精神之根)与彼“根”(病根)

此“根”(精神之根)与彼“根”(病根)

作者: River本大魁 | 来源:发表于2022-10-09 15:36 被阅读0次

          今日我们继续对《传习录》中的陆澄录进行学习。

          看到标题,提到关键词“根”,我们往往会想起关于某一个事物或者道理的核心理念,又或者是发源、初衷。但是在大儒阳明的观念里,还有这么一种根,他的性质是恶劣的。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来通过三个片段进行理解。

          首先就是传习录第17则:

          此文段的打开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觉得浮躁、纷扰就去静坐,如果觉得不想看书与学习,就看书与学习。最后,他说这是根据病情而下药。但是在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的逻辑和经验中看,极其的不符合常理。如果觉得不想学习,无论各种原因,去做的应该是消遣、娱乐一下,也就是我们常人所说的劳逸结合。但是在阳明看来,不想学习心情浮躁,这对于人来说是一种“病”,是一种病入膏肓的病。正是要去治疗这种病,所以必须要去学习,是应然的对症下药。因为如果感到不想做某事而且逃避,那就永远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修炼境界一直原地打转,不明晰自己真正的心之朝向。换句话说,那些消遣和娱乐的人真是被自己的私欲阻隔,不懂得去追寻自己的生命意义。所以需要经过“治疗”去超越当下的境界,走上追寻意义的道路。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18则:

          大致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如果我们致力于谦虚之怀相融就能得益,但如果我们骄傲之气相凌就会有损。“谦虚”想必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那到底什么是谦虚?如果我们在夸赞一个同学的数学题做得很好,一些同学的观点正确,而自己不去行动,毫无疑问是虚伪。其实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什么意思呢?“意”就是意识主管臆断;“必”就是刚愎自用,面对事情武断;“固”就是我们所说的固执,听不见他他人的意见,解决事情一根筋;我”就是一味的自我中心。这四事毫无疑问都是由我们的私欲、习惯习性而引起的。只要做到四勿,才能达成真正的“虚”,也就是谦虚。孔子说过“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只有这样才能在女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做到“信”。那么什么是“信”?不仅在于信任,也在于和朋友互动过程中的真诚。我们可以看到阳明是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接下来登场的就是第19则:

          此文段其实比较有意思,其中讲述了一个“毛病易发”的人孟源。他的毛病主要是自以为是以及爱慕名声。有一日,阳明可能是在对某个学生做告诫,回答他的问题。他这个学生明白之后,孟源就说:“你这正好达到了我以前的学习水准。”这句话毫无疑问是在说,我现在比你强,我的境界、能力比你高。于是阳明就告诉他“尔病又发”。接着就据了一个和我们今日的主题相关的例子:有一颗大树的树根,如果不把这个树根剔除,毫无疑问就会影响周围五谷和植物的生长,因为这颗大树上遮阳光,下吸收着水分和无机盐,使得其他作物无法生长。阳明就把大树的根比喻成了病根。如果不把这个病根剔除,自身对于道的追求和精神境界永远也无法超越。因为任凭你怎样耕种和滋露,最后所滋养的都只是这个病根。我们一般可能会把“根”比喻成“根深才能叶茂”这样的好根,就像儒家的道统一样及其的重要。只有扎根,我们才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但是此刻阳明比喻的病根是劣质的坏根,是人心中需要去除的私心私欲和习性习惯。因为这些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成长。所以说白了,“此根不除,多学无益”。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超越节点。是一种必须完成的挑战。所以此“根”非比“根”。

          但是又会有人有一些疑问:孟源的自以为是可能是一种毛病,定然是孔子所讲“意必固我”。但是爱慕名声似乎也不一定是坏的呀。如果一个人对外界没有名声向往,可能就无法很好的实现仁心外推。但是此“名声”非比“名声”。孟源所想的名声可能仅仅在于自己的私欲,有任何的仁心外求没有对自己的认知的追求和朝向。而孔子在14年周游列国、推行仁道的过程中,肯定不会绝对拒绝自然而然而得来的名利。因为儒家不仅讲究向内成己,同时也讲究向外成人成事,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名利也是很重要,这是达成大事的一种方式。俗话说“福之祸兮所倚,祸之福兮所伏,祸福相依”,所以要对名利有审查与明辨之心。如果为了外界的名声我失去了内在的道、心,那好“根”就被阉割了。正如孔子弟子颜回所说“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只有坚守自己的本质,才是真正体现人之独特、心之本体的行为,他是在坚守自己的朝向与志向。可能孔子在历史的横截面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作用,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影响久远,一直持续至今。而这份大道你是现在我们世人一直所追求的。可见根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求本根而去恶根,这才是真正的修炼,是那1%的1%中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朝向,注重自身的朝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根”(精神之根)与彼“根”(病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ig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