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母的语言》1(4)
“贫困家庭的语言环境和富裕家庭的语言环境是有差别的,这将直接导致孩子今后在学业上的差别。”P20
贫穷真是限制了想象力。贫富差异,竟然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优劣,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在于孩子语言发展的高下。
这是很多人不会想到,或者相信的吧?事实就是如此。词汇量的多寡、孩子接受词语的质量(家长说了什么样的词语和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说话)是有差别的。交谈甚少、缺少互动、词汇单一,更是很难刺激孩子用大脑去思考听到的声音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是赢在了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
作者说,低收入家庭的小孩不仅听到的单词数量少,而且会接收到很多消极的单词和粗鄙的哩语,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包含积极、正面意义的单词数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56万个。
父母的语言,在家庭之间的差异非常之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个人觉得只以“收入”标准来衡量,也可能未必准确。如果父母虽然收入不高,但思想先进,能注重庭教育,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也能够身体力行地予以引导。那么,孩子的语言环境也不可能差。除非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那么,这差异就显而易见,也无法弥补。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不同的家庭也在造就着语言、行为习惯都迥异的孩子。
班级里有个孩子,一开口总是屎尿屁,死翘翘之类的也总是挂在嘴上。好端端的上厕所,非要说成“去尿尿”。这样的言语习惯从何而来?家庭的语言环境又是如何?接收到的语言质量怎么样?这些都不难想象。负面的表达,粗鄙的俚语,不可能彰显成熟的思想与表达。
除了言语没有质量,也有的与孩子鲜有沟通与表达,导致孩子也成了了“闷葫芦”,甚至有的孩子身有残疾,也未能及时发现。小龙女就是直到上学的年纪,才发现她的耳朵竟然是聋的。因此,她才一直不会说话。即使安装了人工耳蜗,家人也没有及时跟进言语指导,包括手势的比划。于是,她的言语发展能力依然迟缓,既是因为她错过了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更主要的是依然没有父母应该创造的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究竟是天赋,还是需要通过引导,最终掌握语言规则来习得?我想这并不矛盾,对有些孩子而言,他的确是有语言天赋的。而更多的,则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在刺激反应与强化的过程中来掌握语言能力。
我们运用母语更轻松自如,就是因为我们置身于言语环境当中。我们的中国文化有很多丰富的意蕴,尤其是古诗文当中,还包含着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丰富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脱离了我们的文化背景,让一个外国人来领会或理解,这恐怕就不亚于登天了。因此,学习母语,浸润其中即可,而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要不断地强化训练,这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环境塑造人,除了硬实力,更可贵的是父母的语言这样的软实力。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必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