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佛乐响起。这个人在黑暗中猛地睁眼,好像从未睡着。
他裹着棉被盘腿坐起来,脑中一片清醒。脑海中晃荡着前世与今生的因果,眼前的迷雾慢慢消散,他怜悯自己对往事的执着。愈加珍惜这几世修来的福缘,这是第一次,他不断地变换着坐姿,直到两个小时过去了,挡不住困意倒头睡去。
太阳已经升起,他睡到迷迷糊糊,梦见他惹来了世界末日,在一群怪物手里生死未卜。果然是不能贪睡的,越睡越贪。这个时间应该去禅堂了,所谓的禅堂是他发现的一个玻璃城堡,因为这里温差较大没什么人来,他可以独享这个空间。
已经快错过了他给自己定的时间表,他急急忙忙得起来洗漱。他想起什么突然停下来了,稳当得注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是在观照自己的行为。一个步伐,要观照抬起,伸出,落下。他怕又会恢复到无意识的焦虑状态,条件反射得做着什么,然后忘记。他观察着这个身体所做的一举一动,那不是他,是【我见】的执念。没有一个整体的自我,而是物质与精神组合的不断生灭。
那什么又是我?我是谁?
尊敬的拉玛那·马哈希长老回答:
身体由七个层次组成,那不是我;接受声、触、色、味、香相应的听、触、视、味、闻五种感觉器官,那不是我;具有说、动、抓、排、乐等功能的说话、运动、抓攀、排泄、生殖等五种身体器官,那不是我;与五种呼吸功能相应的五种生命之气,那不是我;即使是那会思考的头脑,也不是我;那留下物体印象的既无客体也无功能的不可知,也不是我。
通过否定以上所提到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样只有那种觉知留下来—那就是我。
觉知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
当你所看见的世界破灭了,才能认识真我,真我是观察者。
这人盘腿坐在阳光下,按捺不住得想要去看手机,可又想到人生最重要的事务是驱除【我见】,【执着于我念的存在】。没有【自己】,没有【我】,没有【我的】,只有精神与物质(身心)的存在。这些组合不会服从命令,它只跟随一切法的程序来运行。否则人就不会生病、老化与死亡。
佛说:【比丘们,胸口中箭的人,当务之急是将箭拔出,马上治疗伤口。】
他观照着这样的心念,回来观照腹部的上升与下降,观照着身体的接触点。渐渐平缓下来,观照着自己的思绪纷飞,他已经很久没有回想过过去了。他想到独自生活的时候所做的饭菜,记忆里的那股香味就来自那里。想到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想到算命先生的话,想着自己长长的寿命要怎么度过.........他想着今生的因,又想到来世的果。他想红楼梦中人要是知道这其中的真真假假,他们会怎么选择呢。
这样又过了几个小时,他吃完最后一片面包,过午不食。他没有继续坐着,而是来到乡野散步,问候一些种植的菜。这些是他眼中的金银宝田。
一位天神求佛陀开示,道出自己的见解:
有情众生最疼爱的是自己的亲生骨肉。
拥有牛只最多的人是最富有的。
阳光是宇宙最亮的光。
海洋是最广阔的湖。
佛陀反驳道:
众生最疼爱的其实是自己。
拥有谷物最多的人是最富有的。
智慧之光是最亮的。
海洋的水源来自雨水和泉流。
放纵在五官的感受并非爱惜自己。一个人全心全意的行布施、持戒以及禅修就是【行正道以自爱者】。
禅修的五种能力:【念力】、【定力】、【精进力】、【信力】和【智慧力】。念是独立一个,【信与慧】和【定与精进】要平衡。坐禅和走禅有助于【定与精进】的平衡,进多定少心散乱,定多进少易昏沉。
他认识了一些菜和种植方法后,继续回来坐禅,走路时观照身心,这个身心已不复以往的焦急。
他饿到胃都抽搐了,吃的实在太少了,他想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做饭呢,他已经把锅碗瓢盆都丢了。可是快递还没到,他打开手机和他们吵起来。他这个时候没有观照他的行为,他翻开一本素食烹饪书,又不停得看着外卖。他看到自己做饭给别人吃的样子,闻到青菜放在面条上的清香,南瓜炒焦的焦甜味。
他又看到自己把饭菜倒掉,那些倒掉的白米饭帽着腾腾热气,触手可及。他终于想到这是因果报应,现在是承受业力的时候了。
通过不断的训练,禅修者会从能区别物质与精神的智慧,或能区别原因和结果的智慧,逐步进展而获得心和洞察力的净化,从而达到心的清净。
跟随佛陀所教导的三个要点: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修持四念处是自净其意的唯一道路。
四念处的四部分:
身念处:以正念观照身体的种种现象
受念处:以正念观照感受
心念处:以正念观照种种心意或念头如思虑、妄想等等
法念处:以正念观照精神所呈现的,如见到、听到等等
四念处的特点(四观想):
无常观:观无常相,所有的现象都是不永久,时刻在改变的。
苦观:所观照的现象因为时刻在改变,都是苦的,不圆满的。
无我观:所观照的现象都不是我可以控制的。
不净观:污秽的,不净的。
四种驱除的方法:
以【观无常的本质】来驱除【常】或不变的观念。
以【观苦的本质】来驱除【乐】的观念。
以【观无我的本质】来驱除【我见】。
他不再执着于如何解决饿的感受,又回到观照腹部的上升与下降,观照此时的沉默与清醒,观照坐姿和四肢的屈伸,观照一切动和静的状态与姿势。以正念和正知去观照,如实清楚觉知,了了分明。
正知可分为四种:
正知益非益(清楚知道有益处还是没益处)
正知宜非宜(清楚知道合适还是不合适)
正知四念处(清楚知道在四念处的领域里)
正知法面目(清楚知道法的性质)
他一直严守着戒律:
不杀害任何生命
不偷盗
不淫
不妄语
不用所有烟酒毒品
过午不食
不坐感官方面的娱乐、不装饰身体
不用高大豪华的床
直到晚上,他饿到头晕眼花,不得不吃了一块面包。此时,快递来了。他倒出一些燕麦和着水,观照着【咀嚼、咀嚼】,【吞咽、吞咽】,第一次对食物如此感激敬畏。
他搬到乡野,接触阳光和大地,远离嘈杂人群。但总觉得这还不够,生而为人不仅要为今世谋生,也必须为了生生世世谋安乐。居住的地方也要方便布施、持戒、修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居住在适宜居住的地方。这是吉祥四轮的第一轮。
佛陀在《增一阿含经》里有这样提到:【比丘们,人在世间有四个无形的【轮】推动每一个人走向高尚的道路。这一生如果都具备这四个吉祥轮的人,来世依然能保持拥有这四个吉祥轮而获得的名闻与尊贵。就算不提来世,在今世也会拥有很丰足的钱财和产业。】
吉祥四轮:
【居宜居处】:居住在适合居住的地方。
【亲近贤德】:时常亲近有智慧又有道德修养的人。
【持身严谨】:对自己待人接物严格细心,在家持五戒,生活又自律。
【广种福田】:慷慨行善、布施、助人。
直到很晚了,这个身心终于累了,他睡去了。
这个人,【他】是谁,【我】又是谁?
这是一个身心组合,那是一个观察者。
资料收集自《内观智慧禅佛法讲座撰集》
著作者:戒谛臘法师
网友评论